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
1、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根据病理结果,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粘膜下层,ESD方法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粘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
操作方法: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收入院进行治疗,予血常规、生化及血型检查,确定凝血象为正常才能进行ESD。术前告知患者接受ESD的风险,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对于病变位于上消化道的患者,常规进行无痛麻醉。对于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可在其清醒状态下进行操作。
使用器械
消化道治疗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IT刀)、钩形电刀、圈套器、热活检钳、氩气刀、金属钛夹、注水泵等。 针式切开刀用于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IT刀是一种头端装有绝缘磁质小球,在垂直于消化道管壁切开时减少通电的垂直距离,降低穿孔的危险。钩形电刀用于粘膜下层与肌层间结缔组织的分离与切割。
手术方法
内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后,首先进行染色。若病变位于食管,进行碘染色;位于胃或直肠,进行美蓝或0.1%至0.4%靛胭脂染色。 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确定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当病变位于粘膜层时,于病变粘膜下注射含美蓝的甘油果糖溶液,再用针式切开刀标明切除边界及范围。用针式刀开口,用IT刀进行切开、剥离。术中如果出血,用IT刀、TT刀或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夹止血。尽量完整剥离病变,如果剥离困难可用圈套器协助电切。术后固定标本,直接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
并发症:
ESD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穿孔。术中出现出血或发现血管显露,可用电刀、热活检钳、金属钛夹等直接止血。术后彻底根除粘膜创面及周围所见所有残留血管,以防止延迟性出血。在操作过程中,若发现有穿孔迹象或存在这种危险的时候,可以使用金属钛夹夹闭有穿孔危险的创面,达到治疗目的防止穿孔。
术后严密观察:
术后予患者常规禁食、水,卧床休息,观察24至48小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止血剂,抗生素等。如果患者没有呕血、黑便、腹痛、皮下气肿等情况发生,术后第三天可进流质饮食。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异常,应该延长禁食时间,必要时可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ESD手术形成的溃疡较病理性溃疡容易愈合,一般术后1到2个月可完全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