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不稳定的治疗目标是重建其正常解剖,恢复稳定功能。在损伤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建立较长期的康复计划。对保守治疗无效、重复肩脱位,或参加竞技比赛的运动员,提倡尽早实施手术解剖修复。术后康复原则是保护关节囊、盂唇和相关韧带,早期合理训练加强动力性稳定结构,改善三角肌和肩袖的张力,并促进肩关节前方关节囊、韧带和前盂唇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加强盂肱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建立肩周肌-肩袖-关节囊韧带的运动协调关系,减少术后并发症。
康复治疗的基本步骤:术后康复治疗分4个阶段:每个阶段约2-3周
第I阶段:制动康复训练阶段,术后0-2周或3周。
①目标:缓解疼痛、水肿与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防止肌肉萎缩;
②支具:术后即用肩关节支具固定于功能位或肩前臂吊带固定;
③关节活动度:即日开始肘、腕及手指关节的主动屈伸训练。术后1周,在肩关节松弛和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患肩的钟摆、划圈运动。术后2周,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痛范围内训练。每次练习15-20下,每日2-3次;
④肌力训练:术后即可进行手的主动握力训练。术后l-3天,开始肩周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肩胛骨的早期活动。治疗后,冰敷15min-20min。
第II阶段:保护性康复训练阶段,术后2-4周。
①目标: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肩胛肌肌力训练;
②支具:如有肩袖损伤应将上肢置于外展30度中立位;
③关节活动度:术后2周,进行肩关节主动运动训练,保持无痛状态下逐渐增加范围。前盂唇损伤时,避免肩关节外旋、外展、后伸运动;在肩胛平面以下做肩部主动运动。早期应避免远端抗阻力的练习。4周后开始加强外旋和后伸训练,逐渐加大伸展训练。损伤较重或训练不足的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外旋及后伸受限,采用滑轮、棍棒、滑车等器具辅助训练。水平位运动:患者俯卧位,在不抗重力的状态下,患侧上肢伸直作内收、外展、屈曲和下降运动。患侧上肢伸直缓慢向上牵伸,并在最大牵伸位持续5秒,同时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爬肩梯训练;
④肌力训练:术后3-4周,进行肩关节主动助力活动训练,三角肌和肩袖肌在肩胛骨平面训练,增加三角肌和肩袖的张力。术后4周,逐渐开始进行肩胛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抗阻力训练。耸肩、向前和向后动肩、缓慢地做肩胛带运动。此外可采用弹力带进行多角度的抗阻练习。并逐渐增加以上活动的范围和运动量,不应强行完成。
第III阶段:肌力强度康复训练阶段,术后4-8周。
①目标:增加肩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度,加强肩周肌肌力及本体感觉训练;
②支具:去除支具或前臂吊带固定;
③关节活动度:逐渐完成所有平面的肩关节最大活动范围,患者在作钟摆、划圈、肩滑轮、肩梯主动训练,避免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关节活动范围;
④肌力训练:肩胛肌、肩周肌力训练,指、腕、肘的主动训练及抗阻力训练。采用弹力带并逐渐增加对抗的阻力。术后8周开始分别完成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和提肩胛肌群肌力训练;
⑤本体感觉训练:肩关节本体感觉位于关节囊、韧带、肌肉及皮肤上的本体感受器,可感知肩关节的位置及运动,通过反馈作用调节肌肉运动,从而维持肩关节稳定。同时肩关节不稳定也导致本体感觉下降。注意对神经肌肉控制力和肌力耐力训练,使肩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和减少再损伤。
第IV阶段: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阶段,术后8-12周:
①目标:增加肩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恢复关节活动度和正常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专业运动项目训练;不能完成的训练则根据情况而定。有的需要6-7个月后才能完成专业项目的基础训练。
②关节活动度:争取获得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正常活动范围;
③肌力训练:继续加强肩胛肌及肩关节周围其它肌肌力的渐进性抗阻训练,技巧训练、姿势矫正训练等;
④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开始专业项目训练。加大弹力带训练、其它器械强度训练。逐渐开始负重上举训练,如握杠铃上举:仰卧位,用杠铃上举,至双臂与躯干垂直90度,逐渐增加上举次数和杠铃重量。投掷运动员,可以开始专业投掷训练,反复投掷动作练习,增加肩关节周围结构运动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应因人而异,分阶段进行,通常每周2——3次。
肩关节镜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避免了肩关节粘连、僵硬,肌肉萎缩等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活动和较为长时间的监督医疗对减少永久僵直起重要作用。急于求成的训练方式会造成新的损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