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药物是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一类,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不过,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疗效方面。绝大多数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后病情可能会好转,但是也可能效果不佳,包括对治疗的无应答、部分应答或出现病毒学突破等情况,这时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其次是长期治疗带来的问题,虽然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出了治疗终点、规定了停药标准,但是针对这些标准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足。临床实践表明,即使按照国内外现行慢性乙肝管理指南或共识建议的标准停药,复发率仍较高。目前普遍认为,核苷(酸)类药物需要长期服药才可能长治久安。但长期服药耐药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例如拉米夫定4年耐药变异率已达到66%。如果患者是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尤其是未生育的男女青年,不大容易接受长期服药,那么用短期能停药的干扰素会是更好的选择。还有,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核苷(酸)类药物总体而言安全性良好,不过在长期服药过程中安全性问题仍不可小觑。例如,替诺福韦酯是核苷(酸)类首选抗病毒药物之一,但是其存在肾毒性,需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肾功能。其他的如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也存在潜在神经肌肉毒性或肾毒性等问题,使用时必须加以监测
如何避免以上问题呢?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尽早处理问题
复查主要包括:①肝功能,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治疗开始后每月检查1次、连续3次,以后随着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②病毒学标志,包括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一般在治疗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HBV DNA定量和乙肝两对半,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③甲胎蛋白(3~6个月检测1次)和腹部超声、CT(6~12个月检测1次)等,以监测病情变化,方便筛选检测肝癌;④其他项目,如根据药物选择包括血常规、血清肌酐、肌酸激酶在内的检查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
总之,乙肝患者接受核苷(酸)治疗并不等于高枕无忧,定期复查,关注疾病变化,了解药物的疗效情况和可能的安全性问题,才能避免烦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