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下腰痛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目前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大疾病之一。据统计,60~85%的个人一生中至少遭受一次下腰痛的困扰。
在美国,每年有10~15%的成人遭受中等程度或持续下腰痛困扰,由此误工或者致残的人口达1000万,丧失的工作日达2.5亿个,每年因此就诊的门诊量达1900万个,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加上误工所致的经济损失,由下腰痛导致的费用总额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
在国内,下腰痛是45岁以下人群中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以下腰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超过骨科日常门诊量的30%。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增加医疗支出、消耗劳力资源的主要原因,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下腰痛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包括基因、生理特征、个人生活环境、工作、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力学环境等。
另外,年龄和健康状况也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相关因素。35~55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而身体健康者其脊柱稳定性好,发生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只有少数的下腰痛关联到特定的解剖学问题,如肌肉问题、脊柱内部的结构问题、局部的炎症因子表达上调等。
工作因素和下腰痛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重体力劳动者发生下腰痛的概率较低强度劳动者要高。频繁弯腰的工作或重复性工作,会加速腰部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尤其是腰背肌疲劳使得其稳定脊柱的作用减弱,从而产生下腰痛。
长期维持坐位或者站立位的工作,也易导致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在此体位是腰部所受负荷较大,椎间盘及其后部的韧带、腰背肌会出现劳损,更容易发生腰痛。
心理因素在下腰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在下腰痛患者中,抑郁或情绪低落,是常见的心理特征。心理异常者容易发生非器质性下腰痛。另外,长期的疼痛困扰,使得患者精神脆弱,对治疗信心不足,易滋生忧虑和恐惧情绪,乃至夸大疼痛症状,增加痛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