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为什么会逐渐变得没有效果?为什么会出现“异动症”?
一般地说,药物治疗的效果会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逐渐差下去,这是因为人体对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不断增加。过去,曾有人认为,推迟服药时期或减少服药量能使得这种过程推迟。但是科学研究证明,这样做实际上不能推迟这种药物治疗阈值逐渐提高以及药物副作用逐渐下降的过程。
由于有效治疗阈值的缩小,患者在刚刚服药时由于体内药物浓度较高,不仅超过了治疗阈值,而且超过了发生副作用的阈值,因此而出现某些特殊的临床情况,如“异动症”;而在服药过后几个小时,体内药物浓度又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因此出现了药物疗效不到的情况,患者的症状又重新出现。
我为什么需要做手术?
接受手术治疗,是从根本上改变帕金森病的临床病理状态,使患者从服药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手术后,患者不仅服药量可减少甚至停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长期服药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药物治疗总体效果和日常有效时间缩短,患者出现“异动症”等情况。
对于帕金森病的手术,分为三大类型:毁损性,神经调控,复元性。就目前科学水平而言,毁损性手术已经淡出临床,而复元性手术尚未成熟,故在此主要介绍神经调控手术。
神经调控手术还可以明显地减少患者的“开-关”现象,保持对震颤、僵直等症状等持续有效控制。
我适合做手术吗?
原发性帕金森病,症状以震颤和僵直为主的,疗效最好。对姿势失衡和发音、吞咽障碍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不是很理想。对于早期的病例疗效优于晚期的病例。一般来说,不况性震颤和一些扭转痉挛病例对于临床分期5期的患者不宜手术。而对3期的患者,手术应该积极一些。
手术是怎样进行的?
1、什么是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是以立体定向技术方法完成的。具体地说,由于大脑是一个实质性器官,其内部的组织结构神经核团等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空间的参照点,准确地到达所预期的目标――“立体”地确定方向和“靶点”。
现代立体定向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体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计算机工作站上更直观地“看到”靶点,更准确地计算出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能模拟手术过程,以更安全和准确的手段完成手术。
2、手术过程:
安置立体定向头架:这是立体定向手术的第一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安置在头上的特殊装置,将脑内的神经核团的空间位置准确地反映到一个三维空间的数学模型中,由此计算出神经核团“靶点”的三维坐标。
头架的安置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将特殊金属材质的头架,按手术要求通过几个特殊的固定钉,稳定地固定于颅骨上。
磁共振扫描:患者戴着这个头架及其头架上特殊的标志器,接受磁共振薄扫描。如此,大脑内神经核团的空间坐标就与颅外的标志器建立了数字联系。
计算靶点坐标:通过特殊的计算软件,医生不仅可以计算出靶点的空间坐标,还可以模拟出手术路径:从颅骨的入口到靶点核团所“走过”的全部细节都能在计算机工作站上模拟显示出来。外科医生仔细地检查、核对手术需要“走过”的手术路径,确认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后,最后确认手术计划。
安置测试电极:在局部麻醉下,按照手术计划在皮肤上作仅约3厘米长的切口,颅骨上钻个小孔,将电极按照计算机显示的路径准确地植入靶点。此过程中,患者完全不会感到疼痛。
术中测试:在电极植入靶点附近同时,神经内科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同时利用术中临时脉冲发生器进行测试。此时,患者往往可以感觉到一种戏剧性变化:震颤立即减弱甚至消失,肢体不再僵硬而是活动自如。
确定永久电极:在经过不断的测试确认最佳靶点后,将永久植入性电极固定在这个位置上。电极的连接线将通过皮肤下的“隧道”连接到神经调控脉冲发生器(“脑起搏器”)上。
植入神经调控脉冲发生器:由于皮下“隧道”和安置脉冲发生器不适合用局部麻醉,因此,在这个阶段,改为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完成后,随着麻醉药逐渐代谢排出,患者逐渐清醒过来。
至此,手术完美结束。
在手术前后,我要注意些什么?
手术前先进行常规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术前一天停用针对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药物,以利于手术中客观地评估神经调控的疗效。
由于手术前的停药,在术前患者症状加重,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但这是为到达良好疗效所必需克服的。必要时可使用一些短效或其它替代性的对症药物。
手术的一些步骤,从安置头架到术中测试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因此请患者一定要了解手术过程,保持安静,按照医师的要求配合检查和手术。
手术后,一般在麻醉清醒6小时后(接受全麻者)可开始喝水:开始时可试喝一小口,如果吞咽正常,没有呛咳,可正常进食流质,同时可开始恢复服用术前暂时停用的药物。
一般情况下,术后第一天可恢复正常的术前饮食,并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和力所能及的运动。
手术后一般不会有特殊的反应,由于手术伤口附近没有肌肉的牵拉,因此伤口疼痛一般也不是明显。
手术后,由于“微损效应”,患者的症状可能有些好转。但是这种效应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般在数天到数周及逐渐消退。为避免此效应对程控过程的影响,一般在手术后4星期左右正式“开机”:打开脉冲发生器的电源进行初步调控。
药物调整一般在开机后再过一段时间,根据情况逐渐减量。
手术出院后需要怎样进一步治疗?
手术顺利完成标志着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手术后还需要一个程控优化和药物逐渐调整的过程。一般来说,即使首次开机后有十分理想的效果,在一段时间后,效果可能仍会发生变化。
因此,还需要经过好几次对脉冲发生器参数调整,以及药物剂量的同步调整,才能保持稳定的疗效。随着时间疾病本身和神经功能的适应性改变,患者的自我感觉可能还会有些改变:原来术前的主要症状好转了,而原来的次要症状转变成了患者关注的问题,还有的病友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其实,要知道,神经调控虽然能减轻症状,减缓疾病发展,但是并没有完全令神经元的变性停止,因此患者仍需要调整服药的方法、品种、剂量和调整优化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设置。
手术后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程控:地点、方式和时间:建议患者回到医院门诊进行首次开机程控,以便于手术医生及时了解情况。一般术后2-3个月需程控数次,半年到8个月将基本稳定。届时程控工程师会主动与患者联系,安排具体程控事宜。如有任何问题可与相关程控工程师责任医生或程控工程师联系
1、避免巨大外力直接作用于起搏器植入部位;
2、如手术切口出现红肿、渗出、破损,需及时就诊;
3、请妥善保管病人识别卡和控制磁铁;
4、如需做全身或局部核磁(MRI)检查,需提前与有关手术医生或程控医生联系,将脉冲发生器置于“关”状态后方可进行核磁检查。
此外,磁共振检查的参数需要特殊调整,最好在有DBS手术资质认可的医院或在程控医师的说明下到医院接受检查。
手术后,脉冲发生器植入部位及其附近不能接受超声检查、局部理疗(高温)、放射线照射、高输出超声碎石术,以及其它可能破坏或影响脉冲发生器工作的检查或治疗。如果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查或治疗,须与有关手术医生或程控医生联系。
通过防盗装置时,可能会引起脑起搏器开或者关。但日常生活的磁场环境,一般不会引起脑起搏器工作异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