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让他们担忧和焦虑的是什么呢?就是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发展为肝硬化,特别是肝癌,认为患了肝癌就等于判了死刑,可以说是谈癌色变,有的人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肝癌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要早期发现,所以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丙肝抗体阳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要高度重视和及早发现肝癌发生的可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1、年龄35周岁以上;
2、慢性肝炎病史5年以上;
3、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患者;
4、长期酗酒者;
5、母亲垂直传播的肝炎;
6、长期食用腌腊、烟熏、霉变等食品者;
7、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或长期精神压抑者;
8、器官移植患者。
上述患者是肝癌高危人群,对这些人应该进行定期的、连续的追踪检查和观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
1、 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测定:开始每3个月在检查肝功能的同时检查AFP,如果慢性肝病活动时有AFP升高,一般开始于ALT升高2~4周之后;ALT下降后2~4周,AFP也开始下降。如果ALT降低或正常,AFP不断升高,就要高度怀疑肝癌。AFP如无异常,开始每3-4个月检查一次,然后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微克/升;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导致甲胎蛋白进行性升高。我国肝癌病人中,约有60%~70%AFP高于正常值,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做出肝癌的诊断,假阳性率约为2%。但甲胎蛋白并不是肝癌特有的,一般情况下甲胎蛋白升高时还要配合进行影像学检查。
2、肝胆B超:坚持每半年作一次B超。B超是一种经济、没有放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是人群中肝癌筛查的重要手段。B超声显像可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好的超声仪以及有经验的医师仔细检查能检出1cm直径的肝癌。当B超提示肝内有实质性占位时,结合AFP升高要高度怀疑肝癌的可能性。甲胎蛋白升高同时B超显示肝脏肿块,诊断肝癌的准确性高到90%以上。还要进一步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确诊或排除。
3、CT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是进一步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
CT是目前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有时CT对小肝癌、等密度肝癌和不典型肝癌的诊断仍有一定难度,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磁共振成像(MRI)是肝癌定位诊断很有用的方法。MRI与CT检查相比有如下优点:①能多平面成像(即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种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②无放射性损伤,也不需常规造影剂,避免了不良反应;③检测的灵敏度很高,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鉴别,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④平扫即可显示门、肝静脉分支,其检出极限目前为1、5cm肝癌。MRI检查的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成像时间较长,呼吸运动可干扰肝脏成像,造成影像模糊。因此,目前尚不作为肝癌的常规检查。
愿患者朋友一定要放松心情,严格做到定期检查,健康会永远伴随着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