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本病很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一、病因
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病程迁延长达8周以上,或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质者。
②鼻、咽部存在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疾病,易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③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糖尿病等。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患急性中耳炎时较易演变为慢性。
二、致病菌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及变形杆菌(Proteus),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等。病程较长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且菌种常有变化。需氧菌与无芽孢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中耳的真菌感染很少见。
三、病理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增厚,有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病变可主要位于鼓室,亦可侵犯中耳的其他部位。如粘膜上皮遭破坏,炎症侵入其下方的骨质,如听小骨,鼓室内壁,鼓沟,鼓窦,乳突,甚至面神经骨管,可发生慢性骨疡(osteitis,erosion),局部有肉芽或息肉生成,少数有硬化灶或组织粘连并存。鼓膜边缘性穿孔或炎症持久不愈的大穿孔,粘膜破坏后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继发胆脂瘤。
四、症状
1、耳溢液 耳溢液为间断性,或长期持续不停,上呼吸道感染时或经外耳道再感染时,耳溢液发作或增多。分泌物为粘液脓,或稀薄或粘稠,有肉芽或息肉者,分泌物中偶可混有血液;分泌物之量多少不等。
2、听力下降 听力损失程度不等,轻者可不自觉,待听力损失严重时方觉听力下降。
3、耳鸣 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
五、检查
1、鼓膜穿孔 穿孔位于鼓膜紧张部,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若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无论其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皆称中央性穿孔;如穿孔的边缘有部分或全部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则名为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粘膜充血,肿胀,或增厚,高低不平,或有肉芽、息肉,大的肉芽或息肉可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穿孔被遮盖而不可见。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2、听力检查 纯音听力测试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
3、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 炎症主要局限于鼓室粘膜者,乳突多为气化型,充气良好。若有骨疡,粘膜增厚或肉芽生长等病损时,则气房模糊,内有软组织影。此时乳突多为板障型或硬化型。
六、诊断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不难。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慢性鼓膜炎:耳内长期流脓,鼓膜上有较多肉芽,而颞骨CT示鼓室及乳突均正常。
2、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的病人。大多有患耳长期流脓史,近期耳内出血,伴耳痛,可有张口困难。鼓室内有新生物,接触性出血。早期出现面瘫,晚期有第VI、IX、X、XI、XII脑神经受损表现。颞骨CT示骨质破坏。新生物活检可确诊。
3、结核性中耳炎:起病隐匿,耳内脓液稀薄,听力损害明显,早期发生面瘫。鼓膜大穿孔,有苍白肉芽。颞骨CT示鼓室及乳突有骨质破坏区及死骨。肺部或其它部位有结核病灶。肉芽病检可确诊。
七、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1、药物治疗 ①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生素。②有条件者,用药前先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
(1)局部用药种类:①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Ofloxacin otic solution),利福平滴耳液(rifampicin otic solution),0.25%氯霉素滴耳液(0.25%chloramphenicol otic solution)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②酒精或甘油制剂,如3%~4%硼酸甘油(Boric glycerin),3%~4%硼酸酒精(Boric alcohol),2.5%~5%氯霉素甘油(Chloramphenicol glycerin)等。适用于脓液少,鼓室潮湿时。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或吸引器吸尽,然后方可滴药;②忌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③脓液多或穿孔小者,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④忌用腐蚀剂。
2、手术治疗
(1)中耳有肉芽或息肉,或耳镜下虽未见明显肉芽或息肉,而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CT示乳突病变明显者,应作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
(2)中耳炎症已完全吸收,遗留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者,可行单纯鼓室成形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