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为儿童期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小儿由于缺乏其它明显症状,往往主述不清,家长发现听力受到影响时有一部分已进入了中后期,即使通过用药乃至鼓膜切开、植管等治疗,中耳功能仍然恢复较差,致使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称得上是小儿听力的隐形杀手。
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目前临床对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当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则称胶耳(glue ear)。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发病率极高,在美国学龄前儿童大约90%的患过分泌性中耳炎,学龄儿童25% 的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目前认为其病因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临床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可伴的耳痛,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变动时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严重或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还常常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
2、耳痛:急性者可有轻微耳痛,可为持续性或抽痛,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儿童患者或慢性者常诉耳痛不明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或显微镜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鼓膜的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膜活动受限。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此外可透过鼓膜见到气液平面和气泡。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捶骨柄呈浮雕状。
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的鼓室压图可呈B型和C型。在开始时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以C型曲线多见。当病变逐渐进展,出现鼓室积液,则成为无峰的B型图。需要注意的是常规226Hz探测音测试的鼓室图只能反映6个月以上婴儿中耳功能,小于6个月的婴儿需使用高频率的探测音(1000Hz)。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可了解中耳情况,同时可以观察鼻咽部和咽旁间隙有无占位。
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
在耳显微镜或内镜下,于鼓膜前下方进行穿刺或切开,可见浆液样或粘液样液体流出。但鼓膜穿刺术或鼓膜切开术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是临床诊断中的金指标。
鼻咽部检查
应用鼻内镜直接观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况,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该法成人或大龄儿童用的相对较多。
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鼓室导抗图,鼓膜穿刺或切开术、CT等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一、密切观察和随诊
因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保守治疗,严密观察一定时间。定期复查,并进行气压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
二、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2、咽鼓管吹张。
3、鼓膜穿刺抽液和注射药物。
4、鼓膜切开术。
5、鼓室置管术。
三、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窦炎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四、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五、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