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和重视挽救了许多患儿的视力,其中相当一部分经过治疗后保留了相当不错的视功能,使得其能正常生活工作。
可以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治疗工作为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当这些曾经的小早产儿长大后,关于他们眼部结构和发育情况的检查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眼底发育是否正常?眼底结构是否和视力相关?近期,Victor M. Villegas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AJO上。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史儿童的远期视力和SD-OCT检测出的黄斑异常之间关系。研究回顾了2到18岁间有过ROP病史并在2010年到2012年间做过SD-OCT的患儿的病历资料。使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检测是否和视力相关联。次要结局测量包括颞侧旁中心凹厚度,内核层和外节层表现,出生孕周,性别,等效球镜,激光治疗史,以及发育迟缓。
结果发现,研究纳入的44个患者的44只视力较好的眼睛中,尽管91%的中心凹形态学异常,研究中仍有64%(28/44)的患者视力大于等于20/40。
研究表明有ROP病史的患者出现黄斑形态学异常的频率高,包括SD-OCT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内层的保留和中心凹的缺失。这和黄斑的组织学发育是相符的。 ROP和黄斑发育停滞有关,并且在38.9%-58%的ROP中都可以观察到的黄斑水肿可能和升高的VEGF以及视网膜内层成熟停滞有关。同时视网膜厚度和出生孕周并无直接联系。由于异常的黄斑中心凹缺失不影响中心凹光接收器成熟,因此可能解释许多类似患者可以保持不错的视力。
该研究提示,早产儿患者的光感受器层的成熟度,相对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和完整程度,对患者视力的远期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作用。而对该类患者治疗期间应用OCT检查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