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肺癌国际会议于2013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这是全球肺癌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时隔2年再次召开,吸引了来自近100个国家、5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悉尼。本届世界肺癌大会的中国特色随处可见--首日即设置了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场,全国百余位医师参会,近百篇中国口头报告和壁报交流,CTONG0806研究入选WCLC新闻发布会等等。
而随着莫树锦教授当选2013-2015年度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席及吴一龙教授当选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理事会委员,我国学者在国际肺癌舞台上将有更大发言权。
一、 大会首日中国声音吸引全球学术界目光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研究CTONG0806研究结果提示,对于EGFR基因野生型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培美曲塞组无进展生存期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优于吉非替尼组,且ARMs方法优于直接测序法。另外,FASTACT研究证实,EGFR-TKI与化疗交替治疗模式可改善EGFR突变和部分未知突变晚期NSCLC的客观有效率、PFS及总生存率。
另一项CTONG0904研究表明,多西他塞60mg/m2与75mg/m2的疗效相似,但前者更适合中国患者;且多西他塞60mg/m2维持治疗较最佳支持治疗能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PFS。
二、肺癌从临床病理学到分子学的飞跃将推动肺癌未来跳跃性发展
Pikor等发现,不论是基因拷贝数的增加还是丢失,腺癌与鳞癌的表现都是不同的;而且,即使是对于同一信号传导通路,腺癌与鳞癌的具体基因表达情况也不同。因此,并非我们了解某个驱动基因就可以一劳永逸了。Criello等通过将常见癌症统一进行分析发现,其实癌症的分子事件部分是以基因扩增为主-在肺癌其代表就是鳞癌,另外一部分是以基因突变为主-在肺癌其代表为腺癌。
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肺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腺癌而非鳞癌。在这些分子事件中,基因突变又可进一步分为17中类型,基因扩增则可被分为14种类型,而每种类型都有可能有相应的药物。究竟哪些突变是导致肺癌发生根突变(其他突变均在此基础衍生),针对根突变的靶向治疗才能解决肺癌发生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癌症的生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癌症的局部因素,如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周期不受控制及癌症的微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全身因素的作用,如免疫系统失活及激素、营养等的相互作用等。在不远的将来,泛组织学和系统生物学将是重要的挑战,谁能最先掌握这些先进技术,谁就可以赢得发展的先机。
三、 非小细胞肺癌的多基因时代带来进步
莫树锦等在WCLC上报告,FASTAC-2研究中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时血浆EGFR突变(pEGFR)DNA的动态变化如下:血浆游离DNA及EGFR突变特异性DNA在治疗第三周期(C3)降低,而当疾病进展时又升高;在接受GC联合厄洛替尼一线治疗的患者中,若基线和C3 pEGFR突变均阳性,则提示PFS和OS较差;对于EGFR突变并接受一线TKI治疗组,C3 pEGFR突变状态可能是疗效的预测因子,研究尚需进一步证实。
另外,肺癌突变联盟研究通过筛查1007例肺腺癌基因表型发现63%有驱动基因突变,根据驱动基因状态选择吸烟靶向治疗可改善生存。有驱动基因突变并接受靶向治疗者较未使用者生存改善。未来,NGS(二、三代测序技术)可显示肿瘤复杂网络,靶向治疗轻松应对癌症甚至癌前病变可能成为现实。
会上,三项阿法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研究结果提示了对非经典突变肺癌(外显子18G719X突变、外显子20S7681突变及外显子21L861Q突变)有一定疗效引起关注。抑制EGFR、ALK基因药物发送耐药的常见机制包括耐药突变、旁路通道激活等。会上,AURA研究显示,EGFR敏感突变和耐药T790M突变的不可逆抑制剂AZD9291显示了初步疗效,患者耐受佳,值得未来在EGFR突变肺癌患者中进一步研究。
而对于克唑替尼治疗失败的ALK阳性肺癌患者,AF002JGⅠ期研究提示,Alectinib对脑转移者有作用:治疗6周后患者脑部病灶明显缩小。可见,新型高选择TKI为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提供了更有效、安全的治疗。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TKI已经成为治疗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手段的联合治疗,可能会改善疗效。
四、 肺癌化疗进展和思考
BEYOND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我国晚期或复发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PC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可延长PFS,EGFR突变阳性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不是贝伐珠单抗疗效的预测因素。会上,对两项Ⅲ期研究的研究间分析探讨了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模式。
结果显示,PARMOUNT研究的治疗模式(一线至少4个周期培美曲塞+顺铂诱导治疗后培美曲塞维持)较JMDB研究的治疗模式(最多6个周期培美曲塞+顺铂)显著延长了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OS及PFS。未来,如何个体化选择维持治疗将是重点。
会上,ESOGIA-GFPC08-02Ⅲ期研究未能证明根据综合老年评估制定治疗决策可改善老年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无治疗失败生存,但以卡铂为基础联合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方案可行,患者耐受良好。
五、肺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进展
低剂量螺旋CT目前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手段。意大利的Maurizio等公布了低剂量螺旋CT在高危人群中7年研究结果。研究者将年龄60-75岁、吸烟大于20包年的人群随机分为低剂量螺旋CT组和对照组。CT组患者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照组仅接受体检。
共有2811名受试者入组,CT组通过规律的低剂量螺旋CT检测发现了82%的患者,其中55%为Ⅰ期;而对照组中肺癌患者初诊时27%为Ⅰ期。两组中肺癌的发生率和可切除率相似。
虽然低剂量螺旋CT较普通胸片筛查敏感性提高了20%,然而许多筛查发现的小结节仍不能确定良恶性,需要长期随访。美国Jessica等提出计算机辅助针对的方法对小结节性质进行判断。通过检测肺内病灶的形状、密度、边缘、周围间质组织及容积5小结节性质进行综合判断。
研究显示,这种检测方法可有效区分良恶性小结节,尤其对于哪些经早诊发现、直径小于10mm的结节更有价值。研究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拟推广这一诊断工具。已知高分辨CT中肺部磨玻璃影(GGO)与原位腺癌相关。日本的Shota等学者对肺癌中的GGO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在进行T分期时测量肿瘤实性成分,对早期肺癌分期更加准确,更有指导预后作用。
荷兰NELSON研究入组7155例患者是基于CT筛查的欧洲最大规模研究,该研究提出改良的CT筛查发现肺结节的决策路径得到与会者的关注。通过测量患者的肺结节长径、体积和体积倍增时间(VDT)用于量化分析并最终对ACCP肺结节诊疗决策路径予以改良。
结果显示,肺癌的概率在结节<100mm3(≤0.7%)或者最大径<5mm(≤0.6%)的患者中很低;肺癌的概率在结节体积100-300mm3或者最大径5-10mm的患者中为0.9%-5.8%。根据VDT进一步分层的肺癌概率:VDT>600天为0.9%,VDT400-600天为4.0%,VDT<400天为6.7%-25%。肺癌的概率在结节体积≥300mm3(8.9%-26%)或者最大径≥10mm(11.1%-26.2%)的患者中相当高,即使这些患者有很长的VDT。
通过将ACCP所推荐的结节大小界值从4mm提高到5mm,阳性结果从8mm提高到10mm,将可在保持敏感度94.4%的情况下减少CT随访(从29.8%降至22.2%)和进一步诊断措施(从8.9%降至5.3%)。研究认为,小结节(体积<100mm3或者最大径<5mm )。对于大结节(体积≥300mm3或者最大径≥10mm)应立即予以进一步诊断评价是否肺癌。结节大小在两者之间者建议进一步评价VDT。
六、WCLC会议体会
个人国外学习深深感受确实获得新知识,但是就肺癌的研究领域来看,光一个呼吸内科的提高是不够的。例如涉及放射治疗问题、手术问题等,无论我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同时参加多个小组的会议。所以,结合我院发展方向及科室不同人员研究方向,应该鼓励不同科室相同研究方向者集体与会,回国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