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是指伴有心功能障碍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非血管性、非瓣膜性心肌疾病。根据心肌病是否有明确的病因,可将心肌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心肌病,此类心肌病病因不明。另一类是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按病理生理特点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限制型心肌病等。
【诊断】
1、扩张型心肌病(DCM)
(1)临床表现:心功能不全;心律紊乱;由于血流缓慢,在心腔内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形成体或肺循环栓塞。可分为成人型和婴儿型。
(2)体检:心脏扩大;第一心音减弱,部分患儿有奔马律,二尖瓣区可出现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
(3)辅助检查:
①X线出现普遍性心脏扩大,多以左室为主,心搏减弱,肺淤血明显。
②EkG示左室肥厚,ST段下降,T波平坦或倒置,室性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
③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扩大,二尖瓣舒张期开口小,形成“大心腔,小开口”影像,室壁活动减弱。
2、肥厚型心肌病(HCM)
(1)临床表现症: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表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悸、猝死。
(2)体检:部分病例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并可呈抬举性或双重性搏动,胸骨左缘3~4肋间及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有第二心音反向分裂(P2在前,A2在后)。
(3)辅助检查:
①X线示心脏轻至中度增大,外观呈球型,心搏减弱,肺淤血。
②EKG示心房及左室增大,有异常Q波,多发生在Ⅱ、Ⅲ、aVF及V3、V5导联,形似心肌梗死。
③超声心动图: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5,左室流出道狭窄,如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故本病又称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或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
④心血管造影:侧位片左室腔收缩期狭窄状呈舌形,右室造影见肥厚的室间隔向右室流出道占位。
3、限制型心肌病(RCM)
(1)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乏力或活动后心悸。晚期出现舒张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2)体检:心界扩大,心尖搏动减弱,心律加快,奔马律,左房室瓣区收缩期杂音或闻及第三、第四心音。可有吸气期静脉压增高现象(Kussmaul征)。
(3)辅助检查:
①X线示心脏轻至中度增大,两侧心房尤以右心房扩大为主。肺淤血,少量胸腔积液和新包积液。
②EKG示P波增宽,有切迹,显示左右心房均增大;可有右心室肥厚、右束枝传导阻滞、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等,以及心律失常。
③超声心动图示心内膜超声反射增强增厚,左心室壁增厚,心室腔狭小而左、右心房明显扩大,心尖可呈闭塞状。
【治疗】
1、扩张型心肌病
(1)地高辛,0.02~0.04 mg/kg,每天应用其1/4量,分两次服,服6天停1天,长期服用,直至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后1年。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搏通或依那普利,小剂量长期服用。
(3)间歇应用利尿剂。
(4)顽固性心衰,可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联合速尿;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10~14天。
(5)心衰症状改善后可长期小剂量服用美多心安(倍他乐克),或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心痛定(硝苯吡啶),硫氮卓酮(恬尔心)等。
(6)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可加用激素治疗,疗程半年左右。亦有推荐应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每日2mg/kg。
(7)晚期病儿可心脏移植治疗。
2、肥厚型心肌病
(1)限制患儿剧烈活动。
(2)避免应用洋地黄、异丙肾上腺素及速尿等。
(3)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每天1~2mg/kg,可逐渐增加到3~4mg/kg,分3次服;美多心安等。
(4)钙拮抗剂:异搏定,每天4~6mg/kg,分3次服;硫氮卓酮可每天1.5~3mg/kg,长期服用。
(5)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每天8~12mg/kg分3次服。
(6)心力衰竭: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小剂量心得安及地高辛联合应用。
(7)左室流出道严重梗阻,休息时压力阶差超过9.3kPa(70mmHg),可施行室间膈肌切开术或切除左室流出道肥厚的心肌组织。
3、限制型心肌病
(1)针对可能的病因治疗,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可用强的松治疗。
(2)控制心力衰竭,洋地黄药物作用不佳,如房颤合并室率快可选用地高辛;腹水、水肿可选用利尿剂。
(3. 有明显心脏缺血和(或)晕厥的患儿可考虑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4)国外有行心内膜切除或心瓣膜修补或置换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