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及发病机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仍不明确,但与下列疾病有关:
耳石病,曾有证实在后半规管壶腹嵴内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嵴顶的沉淀物(嵴顶沉石症)可能是来源于耳石的一种碳酸钙结晶,正常时植入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上,椭圆囊位觉砂膜的自发性蜕变、迷路震荡。
外伤,头外伤、甩辫子伤等伤后数天或数周发生。也可见于镫骨手术后及内耳气压伤。
耳部疾病,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突聋、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可能是椭圆囊斑梗死所致,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所致。
常见的耳石病的基本发病过程是由于某种原因使耳石器的耳石脱落并异位进入半规管内,随着头在一定方向或位置上的变化耳石也随之游动,同时对半规管的位置感受器产生了异常刺激,这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就发生了。
2、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患者向左或向右侧卧及转头时,有数秒钟的潜伏期;也有的无潜伏期,一旦转到该诱发体位,旋转性眩晕即刻出现。变换头位后眩晕感立即消失,故患者被迫长期采取某一固定体位。
眩晕停止后,患者再快速坐起时又出现与原来侧卧诱发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眩晕。
眩晕仅持续数十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
当反复重复诱发体位后,短时间内诱发性眩晕可减轻,医学上称这一特点为"疲劳性"。正因其具有疲劳性、持续时间短及不伴有耳鸣、重听等上述特征,我们视之为良性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治疗
既往本病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措施,传统的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前庭锻炼,但锻练过程中,患者要耐受反复头位改变引起的眩晕而难以坚持。而前庭神经切断术、后半规管阻塞术等手术治疗因其固有的危险性、疗效的不确定性难以为广大患者接受。近年,国外学者根据其发病机理设计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耳石复位法。其基本原理、方法是对患者实施特殊的头位运动,使异位游离于半规管中的耳石复位,从而终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4、预后
本病具有自限性,就是说一些患者可不经治疗在短期内自愈,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病例长年迁延不愈,甚至有些患者长期辗转一些医院,盲目地采用了多种检查措施,花费大量医疗费却难以明确诊断,更不能得到有效治疗,造成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