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态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就在人们将健康的概念从不生病扩展到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的同时,另一种特殊的健康状态即“第三种状态”--亚健康状态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同样受到中医界人士的关注。中医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下面简单介绍中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具体防治措施。
1、什么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一种多环节的生物现象,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身体状态,又称健康的“第三种状态”。1984年,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整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不健康的最早阶段,它与亚临床状态(疾病的初期)一起构成了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呈现出较多的游离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或者无法为有关的仪器和实验检测所确认。但是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引起重视,并得到调整,则必然会转化成某种疾病,并可加速衰老的过程。
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人口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过去,人们认为亚健康状态在城市人群中表现突出,普遍被称之为文明病。比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个体心理方面往往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烦躁焦虑等,在生理方面出现疲劳、乏力、气短、失眠、厌食、便秘、腰腿疼痛、心悸等。
近来,富裕市民又出现“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低免疫力)等。其实,在广大农村亚健康状态也普遍存在,比如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疼痛、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等。
2、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和主要表现
2.1 亚健康状态的成因
2.1.1 环境污染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相适应,与“天人合一”。说明人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影响,人们不合理的改造环境,导致大气污染臭氧层遭破坏,水质污染、土地沙化、粉尘、噪音、微波、电幅射、农药污染、各种生长激素的应用等因素,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便成为环境致病因素。
2.1.2 心理因素
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平静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而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医疗费用高,高官爵位退下来后门庭冷落等等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负性情绪,长期抑郁、低沉等,试验研究表明:长期的负性情绪如低沉、悲哀等,可明显的削弱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和DNA基因的修复功能,促使单癌基因转化,诱使肿瘤的发生,长期的高度紧张和心理压力又可促进交感神经张力增加,长时间的血管痉挛,促使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的发生和发展。
2.1.3 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时下之人,吃睡都无规律,经常吸烟饮酒还不算,过多的进食高脂高热量饮食,夜生活过度,逆生物钟运作。生活条件优越,又缺少体力劳动等等,给许多疾病的发生埋下了伏因。根据我国已公布的前三大死亡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分析中看出,这三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2.1.4 滥用药物
滥用抗生素,导致了耐药性增加,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还有滥用化妆品导致皮肤损害等。
2.2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
2.2.1 躯体症状
头痛、头昏、头晕、头重、耳鸣、健忘、胸闷、气短、两目干涩、身倦乏力、容易疲劳、纳谷不香、腰腿酸软、性欲减退、面容色素沉着、容颜苍老灰暗无光泽、毛发脱落等。
2.2.2 心理症状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紧张、焦虑、猜忌、嫉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中懊恼、悲观厌世、感情淡漠、精力不足等。
2.2.3 社会表现
工作不适应、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2.2.4 实验室检查
可以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低免疫及肝功能检查出现小三阳等等。
3、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保健
中医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就是中医保健的理论基础。中医保健方法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3.1 运动保健
中医传统的运动保健有导引、武术和气功等,春秋时期,老子与庄子开创了“导引”以动“养身之术”,东汉华佗推崇“动则寿”的观念,创编了“五禽戏”。“动则寿”的核心是体育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肤、筋骨、关节,达到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慢跑、走路、太极拳等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内分泌,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3.2 心理保健
中医认为“形神合一”。形与神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相互作用的。神情之伤是形体病变发生的先导。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心理的养生保健。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主张以“恬愉为务”。保持乐观条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如果出现心理平衡失调,也可以采用“五志相胜”学说中的以情相胜法,比如“怒胜思”,有人思虑过度而不能解脱,医生可以用行为或其他方法激怒,使他的情感发生变化,从过度思虑中解脱出来。总之,心理保健关键要进行自我修养方面的锻炼,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淡化和松弛自己的情绪,正视现实,多找乐趣或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好邻里关系、家庭关系等,家庭和睦对情绪的影响很大。目的就是要达到心理平衡。
3.3 生活调摄
健康的调控工程是规律生活。凡高寿老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规律。使自己的生物钟与大自然周而复始的生息变化规律和谐合拍,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告诉我们人的寿命长短决定自己是否保护自己,是否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克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一定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证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戒烟限酒,避免夜生活过度等。
3.4 饮食保健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人非常重要。但饮食过多,超过人体负荷,又可以发病。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在这里说饮食保健有二层意思:一方面是饮食要有节制,要适度,不可过多,要有科学性,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要遵循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保证身体必须的营养和能量就够了,不要过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亚健康人群中的不同类型做一些食疗药膳,即可食用,又可治病。在饮食保健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不能光注意身入,还要注意排出,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5 针灸按摩
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与按摩的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通路,它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经络具有传导感应、调节气血、调节虚实等功能。针灸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人体气血流通,阴平阳秘。现代有很多健身操,很多保健按摩器的出现,说明利用针灸和按摩进行保健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证实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是切实有效的。平时也可以经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太阳、风池、大椎等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强身健体、醒脑开窍、增强记忆力等作用。
4、亚健康状态的中药调治
亚健康状态经过自身的调节与保健,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恢复,还有一部分人必须用药物辅助治疗才可以恢复健康。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总的病机是由于诸多因素而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阴阳失去平衡,或者继发于内生的痰、湿、瘀血、火等病邪进一步耗伤正气所致。根据中辩证论治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八种治法。
4.1 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到胸闷、胁痛、情志抑郁,或心烦、失眠,或咽中如炙,或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妇女可以出现月经不调、乳房作痛有块、痛经等,舌淡红,脉弦,可选用逍遥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等加减运用。
4.2 健脾宁心法
适用于过度思虑,劳伤心脾,或脾虚失运、气血亏虚而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纳呆便溏,女子则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净等,舌淡苔白,脉细弱,可选用归脾汤、六君子汤、天王补心丹等方加减运用。
4.3 健脾化湿法
适用于饮食不慎,脾胃受损,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为痰,痰湿内蕴,脾胃升降失调而致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或头昏、头重、胸闷、脘痞、食少纳呆、便溏、四肢困重、嗜睡、乏力,舌质淡苔腻,脉濡或滑,可以先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化裁。
4.4 滋肾平肝法
适用于终日烦劳过度,肾精暗耗,阴不制阳而致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部潮红,情绪易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心烦,生气则头晕头痛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可以选用杞菊地黄汤、天麻钩藤饮等加减运用。
4.5 安神定志法
适用于因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情绪过度紧张而致心悸、多梦、时易惊醒、遇事易惊、情绪紧张、终日惕惕,舌淡脉弦细,可以选用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等加减运用。
4.6 温阳益肾法
适用于劳损过度,或房劳伤肾致下元亏损,命门火衰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腿酸软,夜尿频数、阳痿遗精、性欲下降、脉细舌淡,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等加减运用。
4.7 滋阴清热法
适用于气郁日久,化火伤阴致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咽干口燥、潮热多汗等,脉细数,舌红少津,可以选用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运用。
4.8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而致瘀血内停,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痛、胸痛、腰痛等,且痛处不移,面色暗女子经期延长或痛经,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常常选用桃红四物汤、当归芍药散、丹参饮、身痛逐瘀汤等加减运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