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在我国已经沿用很多年。开始一直认为它是慢性宫颈炎,并被认为是宫颈癌的的高危因素。80年代未期,国外的教科书和杂志就逐渐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个术语,而使用cervical ectopy(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目前认为“宫颈糜烂”不再是慢性宫颈炎的代名词,不是恰当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依据:
1、 在肉眼下看到的宫颈呈红色糜烂样,实际上糜烂面有柱状上皮覆盖,因柱状上皮为单层,透出其下的间质,肉眼呈红色,而并非真正的糜烂。宫颈糜烂在病理学上是指有鳞状上皮的缺失、脱落。
2、阴道镜下观察糜烂面,经常为宽大的转化区。
3、在病理学上正常宫颈有少许炎性细胞的浸润。宫颈本身作为防备上生殖道感染的门户,本身就具有一些免疫细胞的存在。少量淋巴细胞的存在,那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假如宫颈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那么还是有慢性宫颈炎的存在。但病理组织学上的慢性宫颈炎并不一定表现为肉眼观察到的糜烂。
宫颈糜烂的发生,与体内激素的变化有关系。国外没有再把宫颈糜烂作为慢性宫颈炎的常见病理改变。所以现在出版的七版5年制《妇产科学》教科书上没有再把宫颈糜烂作为慢性宫颈炎的常见病理类型去描述。
目前一些媒体在宣传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一个高危因素。宫颈糜烂是否增加 HPV的感染率以及是否增加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糜烂的物理治疗会不会防备宫颈癌的发生?目前没有大量的循证、前瞻性的医学研究来证明。以前文章提到的宫颈糜烂者的宫颈癌发生率增加,实际上是宫颈癌检出率增加。虽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宫颈糜烂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生,但由于一些早期宫颈癌或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也会呈现为糜烂样表现,因此,对于存在宫颈糜烂样改变者,最主要的还是定期作宫颈细胞学的筛查和HPV感染的筛查,以除外宫颈癌和CIN。
理论上讲,单纯的宫颈糜烂是一种生理改变,即宫颈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烂。而宫颈癌是宫颈鳞状上皮发生异常质的改变,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HPV感染是常见的,大部分HPV感染会自行消失;只有一小部分HPV感染患者会持续感染,最后导致宫颈癌发生。由此可见,宫颈糜烂与宫颈癌两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单纯的宫颈糜烂,如不合并HPV感染,并不会提高宫颈癌的发生率,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妇科检查时肉眼看到的糜烂采用“糜烂样”来描述,查体所发现的糜烂样改变只是一个临床征象,它可能是生理性的柱状上皮异位或者称作柱状上皮外移,但也可能是病理性的改变,如CIN、宫颈的粘液脓性宫颈炎。在决定是否要进行治疗前先要排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粘液脓性宫颈炎(MPC),尤其是衣原体的感染,宫颈也可以呈现糜烂样改变,宫颈管常常有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病理性的糜烂样改变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相应的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生理性糜烂样改变,可以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不需要特别治疗。而少数生理性糜烂样改变者,因糜烂面为柱状上皮覆盖,可能会出现一些白带增多或性交后出血,有症状的患者可以选用物理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