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药物分类:
1、容积性泻药:
代表药物:纤维素、车前草
临床作用:被肠道内细菌酵解,增加肠内渗透压和阻止肠内水分被吸收,增强导泻。服药后多饮水可提高疗效。但此类药物起效慢,且大剂量易引起腹胀、腹痛,对结肠乏力的患者应慎用。
2、刺激性泻药:
代表药物:含蒽醌类的植物性泻药(番泻叶、大黄、麻仁丸)、蓖麻油等
临床作用:能直接刺激结肠粘膜而促进蠕动。此类药物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甚至损害患者的肠神经系统,使结肠动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便秘。此外蒽醌类药物可引起结肠黑变病,应予以警惕。
3、渗透性泻药:
代表药物:乳果糖、甘露醇、山梨醇、聚乙二醇、盐类泻剂
临床作用:在肠道产生高渗环境,提高肠腔内渗透压,使水和电解质保留在肠腔中,软化粪便,用于治疗轻、中度便秘效果较好。
乳果糖、山梨醇等在肠腔可分解产生乳酸和乙酸等,降低结肠PH值,刺激结肠粘膜,促进肠蠕动,主要不良反应为肠胀气。
聚乙二醇通过分子中氢键固定肠腔内水分子增加粪便含水量,软化粪便。不被肠道吸收,且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电解质代谢。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和肾功能不全的便秘患者。
盐类制剂(硫酸镁、枸橼酸钠)在肠道不完全吸收,导泻作用较迅速,应注意过量应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对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4、润滑性泻药:
常用药物为石蜡油,能润滑肠腔,妨碍结肠对水的吸收,使粪便易于排出,主要适用于硬结便患者。
长期应用可干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伴有胃食管反流、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者应慎用此类药物,以免引起脂质吸入性肺炎。
5、促肠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或直接作用于肠壁平滑肌,促进肠动力。
莫沙必利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促动力药,以莫沙必利作为基础动力药,配以其他类型的泻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案。
替加色罗 :是5-羟色胺4受体部分激动剂,在健康志愿者和便秘突出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以促进结肠对内容物的转运。因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现已停用。
普鲁卡必利:一种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最小限度激活5-羟色胺3受体和心血管钾通道受体,可促进粪便的转运和排出。副作用为头疼、恶心和腹泻。
其他:伦扎必利
6、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可代谢产生有机酸,使肠道PH值下降,调节肠道正常蠕动,同时可促进食物残渣排泄,有利于粪便由直肠进入肛门。
7、其它药物:
阿片类拮抗剂:适用于治疗阿片剂诱导的大肠机能障碍和术后肠梗阻,如爱维莫潘和methylnaltrexone.
氯离子通道激活剂:Lubiprostone是前列腺素E1衍生剂,通过激活氯离子通道促进肠液排出。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激发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明显增加患者肠道开放次数。
结语:
生物反馈治疗是将不能觉察的生物活动信息转变为患者可视、可懂的信号,进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和功能协调,建立正确的排便行为。
便秘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但目前便秘的诊疗效果尚欠满意,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便秘的诊疗程序,合理选择药物,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非药物治疗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