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或空间位象体会错误,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摆动、升降及倾斜。眩晕居病人就诊原因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发热和头痛)。眩晕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学习,不适场合发作可造成不良后果。有研究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眩晕的1/3。可见其为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最先于1897年,由Adler提出。1921年Bdrdny将该病描述为头部快速运动时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眩晕,并正式提出该病。1952年,Dix和Hallpike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国内1999年邢光前等才最初提出该病。随着对BPPV病理生理的认识,嵴顶耳石症和管石症理论逐渐得到公认,在后半规管中发现了飘动的耳石,促进了该病治疗。Epely在管石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复位治疗方法。这些复位治疗操作简单,迅速见效,有效率高,更加证实了管石症理论,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该病认识的逐渐提高及经验的积累,我国2006年提出BPPV诊治指南。促进了国内对BPPV的认识与普及。
BPPV的分类根据发病机制,BPPV可以分为嵴顶耳石症和管石症,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类型为耳石半规管嵌顿。根据该病累及的半规管,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及多半规管受累BPPV。从病因来看,大部分BPPV患者没有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或原发性,占到60%~90%,而特发性BPPV多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的代谢、吸收、再生受到影响,容易脱落。导致产生该病。另外女性多发,有偏头痛病史、使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脂、后循环缺血、鼻窦炎、吸烟等有可能好发。继发性BPPV,明确的继发因素包括头部外伤、其它内耳疾病、内耳手术、气管插管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典型眩晕发作史,因卧床突然翻身,颈伸或前屈而突发眩晕,多数持续时间小于3 0 秒,部分患者可达2分钟后自行缓解 。医者行Di x-Ha l l p i ke手法、侧卧位法、转动手法检查,如为阳性可基本确诊。
治疗:自限型:为发作数次后,自行缓解不再发作 ;复发型:为患病数周数月后仍反复发作,医者根据体位确定患病侧别及受损半规管方位,选择相应手法复位治疗,据报道体位治疗有效率达8 0 %~9 0 %以上,有些个别例可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在门诊及住院部对BPPV患者行复位治疗均证实非常有效。部分患者仍会复发,但复位治疗仍有效。注意复位后患者回家睡高枕1-2d,不向患侧卧。1周后复查再行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如无眼震出现为痊愈,否则重复上述手法,再1周后复查。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以除外颅内病变。顽固型:可长达1年以上,间歇期无症状。顽固性BP P V可进行手术治疗。另药物治疗针对原发病治疗除用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外,可用抗眩晕药及抗胆碱药。此类药物对预防发作和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没有作用,可抑制前庭神经,减轻眩晕及自主神经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