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其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个学科。人体在空间的正常定向以及维持躯体平衡,主要赖于前庭系统,如果前庭系统及其与中枢联系过程中的任何一处发生病变,都将使神经冲动发送的对称性和均衡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主观感觉上的眩晕感。因此,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可致眩晕外,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亦可引起眩晕,使得眩晕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因此,必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减少漏诊、误诊。
一、脑血管性眩晕
临床上常见,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前庭系血供不足致前庭系功能障碍而产生的眩晕。病变血管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任何部分和颈内动脉系统,其中以前者居多。因为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且供血给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均为终末动脉,发生兵变时较难建立侧支循环。由于前庭神经核是脑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表浅,因而对缺氧特别敏感。此外,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液灌注压的改变也可引起前庭系血供不足而致眩晕。病因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低血压,其它如动脉炎、动脉痉挛、血栓、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常突然发病,一般来说,兵变愈接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愈剧烈;病变愈接近内耳,耳鸣耳聋愈明显;病变愈接近动脉干,内耳症状愈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多见。脑血管性眩晕多见于迷路卒中。
1、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若同时有耳蜗动脉受累则伴有耳鸣、耳聋,而神智清晰。眩晕及耳蜗症状可为单次发作,也可短暂反复发作。电测听可查见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眼震电图检查可见快相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患者前庭功能减退。
2、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较易诊断。病人年龄较大,起病甚快,有身体其它部位动脉硬化的征象,既往无类似的眩晕发作史等特点,有助于与其它急性眩晕症相鉴别。
3、治疗 本病应进行病因治疗。另可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内耳循环及应用抗眩晕药。
二、脑肿瘤性眩晕
脑肿瘤性眩晕的产生可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肿瘤直接压迫、浸润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小脑绒球小结叶等处或其有关的神经径路,也可因肿瘤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特别是由于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而产生脑内积水,引起第四脑室底部前庭神经核受压而产生充血和水肿。故而脑干、小脑、第四脑室的肿瘤都可造成眩晕,大脑半球的肿瘤亦可因颅内压增高而发生眩晕。
听神经瘤最常见,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
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可无自发性眼震。随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角膜反射减退、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后期随颅内压逐渐增高,可引起小脑、脑干症状及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等,甚至引起脑积水和严重的颅内高压。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主要根据单侧性听力和前庭功能渐进性减退、耳鸣,听力检查为感音性耳聋。邻近脑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中有一根受累即可怀疑为听神经瘤。若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影像学检查示病侧内听道扩大,诊断即可肯定。
三、颅脑感染疾病性眩晕
脑干脑炎起病较急,迅速出现头痛和眩晕,以中脑及脑桥的局灶损害较常见。脑膜炎、脑炎或脑脓肿所致眩晕常由于原发病症状突出而被忽略,眩晕表现为非旋转性、缓慢进行性,也可出现位置性眩晕及自发性眼震,如累及脑干的耳蜗核、前庭核及小脑,将出现听力下降、旋转性眩晕及共济失调等。感染经内耳道、内淋巴管侵入内耳将引起耳源性眩晕、感音神经性聋。小脑脓肿以头痛、呕吐、眩晕为其三联征,而眩晕则可轻可重,可有快相向患侧的眼震和共济失调。脑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常累及第8对脑神经,眩晕症状突出,并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耳蜗症状。
四、流行性眩晕
有时在一段时期内眩晕病人明显增加,呈流行性发病,起病都突然,眩晕甚为严重,以往无类似发作史,可能是病毒感染影响脑干前庭核或迷路前庭部所致。临床表现与前庭神经元炎相似,急性起病,剧烈阵发性眩晕,可为旋转性眩晕或平衡障碍,因头部任何运动而加重,伴有水平性或旋转性眼震,头痛、全身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脑干受累的其他体征,大多数病人的前庭功能和听觉功能正常。病人常伴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患者多于1-2周完全恢复,眩晕发作痊愈后很少再发。此外,尚有一类在夏季以流行性发病的眩晕综合征,如曾流行于日本和瑞士的Gerlier病,眩晕为此综合征中的主要症状,为发作性,并伴有各个部位的疼痛及肢体、舌、咀嚼肌的软弱或弛缓性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复视。每次眩晕发作约10min左右,病因尚不明确。
五、颈源性眩晕
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是眩晕就诊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可为运动错觉性眩晕,也可为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亦可有两种以上的眩晕感。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部分患者有自发性和位置性眼震,为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晨起时可发生颈和(或)枕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及臂发麻、无力,致持物不自主的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1/3有渐进性耳聋,62%-84%的患者有头痛,多局限于颈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诊断重点为:眩晕与颈部运动有关,表现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前庭功能检查、X线检查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异常表现,并排除引起眩晕的其它疾病。
六、眼源性眩晕
是指由于眼部疾病或视觉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不稳感或定向障碍,因来自视觉系统与来自前庭和(或)本位感觉系统的信息互相予盾或错误匹配所致。包括:1、生理性视觉眩晕 可由人眼视野前方缺乏稳定的视觉标志视动性刺激)以及缺乏近距离的视觉目的物(如登高性眩晕)所引起。2、病理性视觉眩晕 可发生于屈光不正(最常见)、振动幻视、急性眼外肌麻痹、由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所致的视力障碍,双眼视力不一致引起双眼异像。
临床表现为眩晕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前庭性眩晕特点,睁眼看外界运动的
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眼外肌麻痹、复视。视力、屈光间质、眼底、眼肌功能等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针对病因治疗。
七、内分泌疾病致眩晕
内分泌功能障碍可引起非旋转性眩晕,但其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激素分泌紊乱而引起内耳功能紊乱有关。
(一)低血糖性眩晕
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h,进食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且常常引起衰弱或肢体出现抽搐样运动,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发作时轻症者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或饮料,不能口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60ml,若未见效,可重复注射。若为胰岛素瘤则应及时手术治疗。
(二)糖尿病眩晕
可能因Schiff酸阳性物质定期沉积于内耳小血管,毛细血管扩张,内耳葡萄糖代谢紊乱,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遗传因素等导致内耳缺血及功能障碍而引起眩晕及平衡障碍。治疗以纠正血糖紊乱为主。
(三)甲状腺功能紊乱致眩晕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均可引起发病,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了。临床表现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确诊。
八、血液病致眩晕
血液病引起的眩晕系因前庭系出现缺氧所致。常见有:
(一)白血病
1、血液中携氧能力降低,致终末前庭器低氧;
2、白血病在岩尖处浸润;
3、迷路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及眩晕,可同时伴有耳蜗症状。
(二)恶性贫血
因血液中携氧能力降低致前庭系细胞缺氧,多表现为平衡障碍。
(三)血液高凝疾病
如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障碍致前庭缺血缺氧。
九、高原病
在高原环境中,由于低氧而引起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细胞增多症等,致前庭中枢及末梢器官缺氧、缺血、水肿,而引起前庭功能障碍。
眩晕可呈旋转性,也可表现为头晕、头昏、平衡障碍,可伴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可为数分钟至数天。眼震电图检查可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眼震。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并改善内耳血循环,服用抗眩晕药物。
十、神经官能性眩晕
多发生于精神类型不稳定的患者。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其他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检查除偶有前庭反应性增加外,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器质性受损体征,前庭及耳蜗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要注意排除心血管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与血液疾病(如贫血等)的可能。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
十一、肾衰与眩晕
在患肾脏病,特别是出现肾功能衰竭时,临床上常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如水、钠潴留,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酸中毒,或者可有低钙血症、高镁血症,而尿素、肌酐及其它一些毒素可发生潴留,这些病理生理变化都可能对内耳内环境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出现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