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脊髓损伤后的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根据一些国外的资料统计,超过60%的截瘫病人,遭受各种由于脊髓损伤引起的疼痛困扰。一份英国的调查资料表明,11%的截瘫病人,之所以丧失工作能力,不是由于瘫痪造成的运动障碍,而是由于疼痛。还有一些资料显示,低位胸髓或者腰髓损伤的病人当中,有23%的病人被剧烈的疼痛折磨,他们甚至幻想“如果能够免除疼痛,我宁可不要其它的功能,比如性功能,大小便控制功能等等”。
但是,和其它脊髓损伤并发症相比,比如“痉挛”,疼痛可以说是更加复杂,因为疼痛的机理,目前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疾病,如果机理不清初,那麽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等等都将举步维艰。目前,国际上对于疼痛的分类,并没有完全取得共识,笔者在这里,仅仅给大家就共识比较一致的部分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将要论述的疼痛和相关机理,都是建立在动物模型基础之上的:
脊髓疼痛的分类: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的分类标准,脊髓损伤后的疼痛,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伤害感受性疼痛,第二,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分为两个亚型:
1、躯体疼痛:顾名思义,和躯体相关,又叫“骨骼肌肉疼痛”。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疼痛,常常被病人描述为“麻木”“疼痛”“和运动相关”“经过休息可以缓解”等等的表现。同时这种疼痛的治疗方法,使用“鸦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阿斯匹林)”是有良好疗效的。
2、内脏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发生在躯干部位,病人描述为“肚子绞痛”,和其他“说不好是什麽地方疼痛”的疼痛,另外,血管性头痛,也属于这个类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是“尖锐”“放射性”“电击样”“烧灼感”的疼痛,可能伴有感觉过敏,痛觉过敏等症状。以脊髓的损伤部位划分,共分为三个亚型:
1、损伤上型:疼痛区域,在损伤平面以上。
2、损伤内型:疼痛区域,在损伤平面部位。
3、损伤下型:疼痛区域,在损伤平面以下。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疼痛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各种慢性疼痛,但是,有关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目前没有有力的量化证据和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
疼痛的内科药物治疗方法:
1、抗抑郁药物治疗:曾经被认为是治疗脊髓损伤后疼痛的首选药物,尤其是对于“神经病理型疼痛”。比如:trazodone(三氮吡啶),目前正在进行“一期实验”,但是,这个药物,对于某些类型的疼痛,比如“弥散性的烧灼样疼痛”“麻木性的疼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关于“弥散性的烧灼样疼痛”,有的学者认为,melitracen 150mg ,flupenthixol 3mg混合口服,有一定疗效。但是,这样的观察结果,有待进一步认定。
2、抗癫痫药物:一些学者发现,抗癫痫药物对于脊髓损伤的疼痛有效,比如:valproate(丙戊酸钠), 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 等等。但是,这些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根据目前的资料,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缓解疼痛,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改善。
3、钠通道阻滞剂:比如:lidocaine(利多卡因)这个药物,没有口服剂型,仅仅有注射剂型。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注射方式,比如“静脉注射”“蛛网膜下腔注射”等等。注射这种药物,可以极大的缓解“自发型疼痛”和“触觉诱发疼痛”,“顽固型疼痛”。和对照使用“安慰剂”的病人相比,治疗效果大于50%。
4、鸦片类药物:包括“芬太尼”“可待因”“吗啡”等等。一般认为,这一类药物,对于神经病理型疼痛的疗效,不如骨骼肌肉型疼痛。但是,目前有一些观察结果显示,鸦片类药物,比如“芬太尼”,如果采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比如“鞘内注射”,同时配合其他药物(例如“可乐定”),对于神经病理型疼痛,同样有很好的疗效。另外有学者发现,鞘内注射“吗啡”与“可待因”的混合制剂,可以极大缓解疼痛,但是,单纯注射一个药物无效。除了“鞘内注射”,硬膜外注射也被证实有效。
5、Clonidine(可乐定):这个药物,曾经是一种“中枢性降雪压药物”,作为降压药物,目前已经淘汰。在治疗脊髓疼痛方面,一般采用注射方式,比如“鞘内注射”“硬膜外注射”等等,同时这个药物往往和其他药物混合应用,比如和鸦片类药物混合注射被证实可以缓解疼痛。
6、钾通道阻滞剂:例如:4-aminopyridine(4-AP),这个药物,口服的疗效,不如注射。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注射4-AP,可以在缓解疼痛的同时缓解下肢痉挛。但是,这样的研究结果,往往是在小样本群病人身上,结果也没有经过严格的量化分析。
7、NMDA受体兴奋剂:这一类药物,主要是激动中枢神经的“谷氨酸受体”,从而作用于中枢痛觉感受机制,代表药物比如:ketamine(氯氨酮),这是临床上一种很常用的幼儿静脉麻醉药物。被证实可能对于“神经病理型疼痛”有效果,但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8、GABA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baclofen。很多动物实验表明,这个药物可以抑制“神经病理型疼痛”,也可以抑制“骨骼肌肉型疼痛”。一般来说,这个药物,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是“鞘内注射”,也就是把药物直接注射进入病人的脊髓腔内,不但对于疼痛,而且对于缓解脊髓损伤以后的剧烈痉挛,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无论对于痉挛还是疼痛,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外科治疗措施:
1、经皮神经电刺激:也就是通过皮肤的外接电极进行相应的刺激,没有可靠的证据认为这个疗法有效,但是一部分骨骼肌肉疼痛的病人和一些“损伤内型”的神经病理疼痛的病人报道这个疗法可以缓解症状。
2、脊髓刺激疗法:这个疗法,目前被证明对于“不完全性损伤”最有效,但是治疗效果,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种疗法,对于一般的完全横断病人,效果不好,有些完全横断的病人,损伤平面以下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对于这种来自感觉丧失区域的疼痛,脊髓刺激疗法没有被证实有效。
3、大脑深部刺激法:这种治疗方法,在1970-1980年曾经风靡一时,但是,1990-2000年就消失了。关键是操作难度大,难以通过“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委员会”(FDA)的医疗审查,为了治疗疼痛,而在大脑内部进行手术,对于任何人来说,总有一些得不偿失的感觉。传统上说,这种手术仅仅是用于那些对于其他一些治疗方法都无效的病人,而且病人的疼痛已经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使病人下定决心接受大脑手术来最终抑制疼痛。
4、脊髓侧索切断术,双侧脊髓侧索切断术:脊髓侧索,是痛觉传导冲动在脊髓阶段的必经之路,理论上认为,切断了这个解剖结构,会终止疼痛。一些临床证据也显示,这样的疗法,由于那种“剧烈针扎样疼痛”,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其它类型的疼痛则没有效果。也有的外科大夫认为,如果要进行这种手术,那麽必须选择“双侧脊髓侧索同时切断”的术式,否则,切断了一侧,那麽对侧保留的结构,很可能放映亢进,从而变本加厉的折磨病人。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等于在病人原本横断的脊髓上面再加上一刀。手术以后,很可能导致病人原本有残存的一些功能,比如大小便控制功能,比如性功能等等进一步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另外,这种治疗方法,理论上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很多完全横断的病人,会感到来自损伤平面以下的剧烈疼痛。这样的情况,你怎麽切呢?
5、后根切断术:脊髓后跟,是感觉传入的第一站,人们的痛觉和温度感觉,从后跟传入,然后在同侧上升1-2个脊髓阶段,转到对侧,形成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脊髓侧索”,然后进一步上传到大脑。第一篇关于这个手术的学术报道,发表于1976年。从那以后,很多外科医生在脊髓损伤的病人身上进行这种手术的尝试。通过研究对比发现,这种手术,对于“损伤平面型疼痛”,“损伤平面以下型疼痛”和但侧躯体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手术方式,一般可以选择电切除,后角浅表板层凝固切除,或者显微外科切除等等。切除范围,一般从损伤部位算起,向上两个阶段。目前,比较先进的手术方式,是“自发髓内记录装置引导下的背根切除术”,这项新技术,使得25名受试者当中的21人达到了50%-100%的缓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