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比较困难,若不进行手术干预大多数患者病情将进行性发展,关节置换往往不可避免。青壮年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不少患者一生中不得不接受一次甚至数次的关节翻修手术,而目前关节翻修手术从手术难度、术中创伤到远期效果都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方法是理想的选择,传统的血管化的骨瓣转移修复手术往往创伤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我院选择性的对一部分病例行微创的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术,随访疗效满意。
带血管蒂的骨瓣或骨膜瓣移位术由于无需进行显微吻合,因而更易普及推广,移植的骨瓣带有独立的动静脉系统,可与病灶周围的血运建立联系,重建股骨头内的血液供应。微创化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术的突出优点是对髋周组织干预小,于肌间隙进入,不损伤髋屈曲及外展功能,术后疼痛轻,切口美观,恢复快,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较传统的骨瓣转移术没有明显差异。即使失败也不会对全髋关节置换产生不良影响,考虑到青壮年病人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必将面临翻修手术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而进行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仍不失为一种有退路的治疗选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术式要求术者对髋周解剖熟悉,术中根据血管状况选取适当的带血管蒂的骨瓣,而不应因追求小切口,而将手术程式化,勉强选用骨瓣,最好的术后功能康复应该应是手术的目标。
良好的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尽量减小切口长度和对髋周组织的侵袭。但不应盲目追求小切口而增加对皮肤和软组织的过度牵拉。手术应熟悉髋关节、旋股外侧血管的解剖,有条件可常规术前血管造影以确定血管位置,术前选择血管条件较好的作为血管蒂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该方法主要适用于Ficat分期Ⅱ、Ⅲ期的中青年患者,经临床早中期随访,对于已出现骨性关节炎表现的Ficat IV期病例,临床成功率相对效低。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应慎用,因老年人成骨能力差且多存在血管内膜病变,故手术失败率较高。术中游离升支臀中肌支血管时,避免损伤臀上神经,以免术后臀中肌瘫痪;切取骨瓣时要尽可能保持臀中肌止点的完整性,切取的肌肉仅限前外侧下端的小部分臀中肌。手术应注意避免血管蒂扭转及痉挛,术后常规采取保障血管蒂通畅的治疗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