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西汉时就发现了,在我国近年比较高发,有统计说我国约有近一亿胆石症患者。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女性约比男性高2-3倍。目前临床上青年人患胆结石的人数也不断呈上升趋势。
认识胆汁、胆囊和胆道: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生成,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成分复杂。济南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孙久政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
胆囊、胆道都与肝脏关系密切。
胆石症发生原因:
与人们的年龄、性别、胖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遗传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公认的原因有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和化学成分改变三方面因素。
1、胆汁淤滞:主要见于进食不规律的人,如长时间静脉内营养、妊娠反应不能正常饮食、长期不吃早餐的人。
2、细菌感染:可引起胆汁成分的改变以及炎性分泌物,管壁细胞脱落等形成结石。
3、胆汁化学成分改变:如肝炎、肝硬变和溶血性疾病患者可引起胆汁成分异常引发胆结石。肥胖人群中胆汁内胆固醇过高,也可形成胆结石。
分类: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有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肝内胆管结石。其次,胆总管结石较少。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两者混合型结石。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典型症状为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在吃高脂或油腻食物后以上症状容易发生或加重。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出现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当胆囊炎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热、黄疸等表现。
危害:
1、继发急(慢)性胆囊炎。
2、引发急(慢)性胰腺炎。
3、缩窄性十二指肠乳头炎。
4、因胆囊坏疽穿孔而致胆汁性腹膜炎、胆肠瘘、胆囊癌等。所以发现有胆石症,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就诊。
治疗:
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两大类,有各自的适应症。非手术疗法包括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以及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接触碎石等,缺点是结石排净率较低、复发率较高,排石过程中有时结石嵌顿在胆总管中,容易导致梗阻性黄疸;手术疗法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开腹探查胆管取石、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等。
南开医院著名专家腹部微创外科秦明放教授提别提醒:胆结石不会自行消失,必须进行有效治疗。目前胆囊结石疗效最准确的是手术。医学的发展、手术方式的改进,已经使这个手术非常安全,创伤也小,比如腹腔镜的手术,手术后1~2天就能出院了。
预防是重中之重: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
1、食物要荤素搭配,食入蛋白和脂肪要适中,增加食物中纤维成分,粗细粮搭配,不吃或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2、要提倡早饭吃好。
3、适当吃植物油,以利胆囊收缩和排空。
4、少喝酒。
5、预防胆道寄生虫感染。
6、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7、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要放松心情,注意休息。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另外要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胆结石的疾病,如胆系炎症、肝炎、脂肪肝、肝硬变、溶血性贫血、肥胖症和高脂血症等。定期体检也很重要,一旦发现胆囊功能差,结构异常,胆囊胆汁透声差,出现胆泥或胆沙等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胆囊功能是可以恢复的,胆泥、胆沙或淤积的浓稠胆汁能被排出,这样就可以早期阻断形成胆结石的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