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1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认为,胆结石与“4F”或“5F”有关,即肥胖(Fat)、女性(Female)、超过四十岁(Forty)及家族史(Family),或者在加上雌激素水平下降(Fall of estrogen)。
胆道系统主要功能是运送,贮存,浓缩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如果其解剖生理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则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常见的胆结石有三种类型: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
结石形成的机理:
1、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这种胆汁为胆固醇过度饱和胆汁,即成石胆汁(lithogenic bile);
2、非结合胆红素的含量。从肝脏分泌出来的结合胆红素并不容易被水解。但在发生感染时,细菌产生大量活性很高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从而产生大量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成胆红素钙,继而沉淀而形成结石;
3、核心作用。寄生虫、异物、细菌炎性细胞、脱落的上皮、粘液以及与钙离子形成的复合物都可以形成核心,然后胆汁中的固体成分围绕着此核心沉淀下来;
4、凝聚作用。糖蛋白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并在胆石中形成构架,将胆红素和胆固醇等颗粒凝集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凝集作用,并认为硫酸糖蛋白的产生;
5、金属离子的作用。钙盐是胆石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还起核心作用。钙盐有胆红素钙、磷酸钙和碳酸钙等多种形式。当胆石中钙的含量大于4%,x线不能透过,称x线阳性结石;小于4%时为x线阴性结石。设法降低胆汁中的钙等金属离子的浓度,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胆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形成结石的常见因素有:
1、 胆汁的理化改变,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或者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3、生活习惯,爱静不爱动、不能按时进餐或不食早餐、盲目节食减肥或喜食甜食;
4、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
5、由于妊娠引起的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也可引起胆囊结石;
6、 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淤滞,结石形成;
7、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8、一些药物可使胆石病易于发生。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潘生丁、长效生长抑素激动剂、安妥明、头孢曲松、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纤维衍生物以及噻嗪利尿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