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放疗计划需要时间病人太多中国医生忙不过来,质量效率难两全
中国的肿瘤患者,甚至医生,对“放射治疗计划”的认识都远远不够,往往导致放射治疗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延误病人的治疗。
“放射治疗计划”是在专用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确定射线的照射方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剂量分布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选取对肿瘤治疗最为合理的剂量分布方案,并付诸实施。放射治疗计划是放疗技术特别是精确放疗技术实现的中枢环节。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精度。
中国对放射治疗计划普遍不够重视。放射治疗计划的重要性就好比民众通常理解的一张处方。试想如果医生开的处方中,吃药的剂量是不够的或者吃药的方式是错误的,又怎么可能治好病呢?
中国的放射治疗中,有许多病例,都是由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不合理,延误了病人的治疗。在一些本有可能治愈的肿瘤病例中,由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剂量不足,根本不能根治肿瘤,病人治了等于白治;还有一些病例,是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剂量分布不合理,导致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受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一个优秀的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通常需要1至3天时间,而中国病人量非常多,医生和物理师根本忙不过来,很难在质量和效率上取得两全的结果。因此,放射治疗计划应该是中国的医院改进放疗水平乃至肿瘤治疗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美国的很多医院现已采用先进的放射治疗计划软件来设计放射治疗计划,然后由医生、物理师、剂量师合作审核与执行。这种人工智能放射治疗计划软件,能够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差,提高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度,提升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同时,放射治疗计划软件还能提高医院医生和物理师的工作效率,大大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相信今后,先进的放射治疗计划软件也会成为一个趋势。
正确认识放射治疗美国超过一半肿瘤靠放疗治愈
在癌症的治疗方法中,人类已经探索出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手术切除、化疗已经被广泛熟知,而放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手段之一,由于从医学发展方向的起步较晚,致使包括医生在内的很多人对其认识还略显不足。常规的放疗是指光子治疗,而质子治疗相对来说更是新技术。
据统计,在美国所有的肿瘤治疗当中,大概有70%的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当中的70%是根治性或者参与根治性的,包括在根治性治疗当中起到主要的或者辅助的(作用);而在这70%的根治性(参与根治性)治疗当中,又有70-80%的患者是被根治的;即所有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有35-40%的患者得到了治愈。
在美国,肿瘤的总体治愈率大概在60%-7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肿瘤的治愈是依靠放射疗法,或者有放射疗法参与的。数据显示,在所有肿瘤治疗的开销当中,用于放射治疗的费用小于14%,即我们用小于14%的社会资源,治愈/参与治愈了40%的肿瘤病人,更不用提它在其他如姑息治疗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在指征符合的情况下,放射治疗是效价比最高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对许多癌症病人而言,放射治疗甚至是唯一必须用的治疗方法。
很多患者对放射治疗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认为放射治疗只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术才是唯一的根治手段;放射会“致”癌而非“治”癌;以及恐惧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等等。这些观念其实都是错误的。
首先,目前已经有很多数据显示在早期肺癌的治疗当中,立体导向治疗的放射治疗的治愈率和生存期跟手术切除相比没有差别,甚至有在一些大刊上发表的数据显示,在某些情况下,放射治疗的效果比手术切除还要好。
其次,现在的放射治疗对医生和病人一般都会保护得很好,根本不会出现放射“致”癌的情况。其实,放射并不可怕,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接触放射物质。放射自身对人体当然并不是有益的,如果不是需要大可避开,但是从肿瘤治疗的角度出发,这点剂量对肿瘤治疗的意义和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相比,其意义是大得多的。
最后,而在副作用方面,其实任何事物都存在副作用。任何外科手术也有副作用。比如,肺癌病人的切除手术,在手术30天内死于手术并发症的死亡率占5%,100个当中就可能有5个病人死于并发症,但相较而言,放射治疗在肺癌早期的治疗中没有说30天内死于放疗的。
人们对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手术治疗已经存在一百年了,对新的治疗方法比较难接受,这可以理解,但是当中有一个知识性的交接,要患者接受新的治疗,知道在一些情况下,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是跟手术治疗一样,甚至一些手术治疗不能做到的事情放射治疗还能做,效果也非常明显。
在中国,很多肿瘤病人放疗效果不好,除了疾病本身的原因,还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医生的选择:
(1)在国内,很多年轻医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往往到那个科室就是那个科室的水平,上级医生水平有限,下级医生水平也不高。
(2)国内评审制度的缺陷:在国内,为了晋级,很多医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写文章,做课题,人的精力有限,往往把时间放到临床上的有限,在每一个大医院几乎都有这样一批医生,在国内外很出名,博士、知名教授、博导等等一系列头衔,但是就是不会看病,因为病人不了解这些,往往把这些病人作为救命恩人,反而害了卿卿性命!
(3)医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例如RTOG0617实验害了很多国内外的人,这个课题的结论是肺癌放疗74Gy和60Gy的生存期相当,于是国内外很多“专家”把60Gy作为治疗标准,这害了很多人,RTOG73-01早有结论,60Gy,5年生存期率仅为5%.如何解读这个实验,原理上放疗的剂量和疗效是相关的,剂量高疗效好,这个实验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细读这个实验,之所以疗效相当,是74Gy的时候一批病人死于放疗并发症,病人千差万别,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放疗的靶区的勾画,正常器官的受量,射野的设计,靶区的大小,都和治疗的疗效相关,对于大部分病人,副反应的提前处理也非常重要,这个实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74Gy没有和66Gy、70Gy等常用剂量进行对比,其实作者也没有这个意思,说病人放疗60Gy就行了,不要放疗74Gy,这是很多人的误解,NCCN2015把这个观点给纠正过来了,说这个结论是74Gy不能作为标准治疗剂量,而不是60Gy就是标准剂量。
2、适形放疗还是普通放疗好?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食管癌的病人做普通放疗,比适形放疗或者调强放疗效果好,部分肺癌病人也是这个结论,细看了这部分放疗效果差的病人,发现是主管医生过度的依赖了影像学的病灶,肿瘤都有微浸润,过度的适行往往造成了靶区预防剂量的不足,在普通放疗中,我们射野是食管病灶上最少3cm,下面最少4cm,适形放疗中如果在影像学病灶基础上外扩1cm,甚至是0.5cm,往往造成了预防剂量的不足;还有一个原因,现在部分物理师太过讲究病区剂量均匀性,为了这个采用多野照射,导致了正常肺组织的受量过高,为了降低肺的受量,只能降低靶区的剂量,导致放疗剂量的不足,其实很多病灶的复发和剂量不足有关,为了提高剂量,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需要牺牲靶区剂量的均匀性,达到病灶的治疗量。
3、放疗是小靶区大剂量还是大靶区常规剂量?其实这两个观点都没有错,错的是一些医生的过度的依赖,小靶区的观点是不做预防,甚至做小的预防,显着提高局部剂量达到治愈病灶的目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适合的条件,例如肺的病灶,本身肺的动度就很大,如果你采用不预防的做法,很多时候导致了脱靶,不是你预防不预防的事情,是你本身的病灶都没有达到治疗量,所以导致了部分病人的效果很差,并且由于剂量的提高,造成了放射肺炎的增多,使部分医生最后变成了小靶区小剂量,病人的治愈率进一步降低,任何理论都有它的适应条件还有质控保证,如果达不到,任何好的理论最后变成只是理论,系统误差、摆位误差,人为误差等等,导致了放疗的疗效降低。
在具体的疾病治疗中,因为病人的千差万别,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需要的,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体的治疗办法,是每一个医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