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有下列情形者易患此病:
(1)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者;
(2)经常饮酒及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肥肉海鲜、动物内脏者;
(3)社会生活及工作思想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者;
(4)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
2、胆囊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
3、胆囊息肉应该做哪些检查?
胆囊息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超、CT、核磁共振等。胆囊超声检查是最常用、最经济且确诊率最高的检查方式,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4、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患者,如果病人没有什么不舒服,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只需调节饮食生活规律,每3-6个月复查一次B超即可;如果B超复查胆囊息肉较前有明显增大(特别是直径超过了5mm),或者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则应考虑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如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生理状态良好,胆囊管通畅,即可行微创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
(2)对于胆囊息肉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建议行微创手术治疗,可建议根据胆囊收缩功能、胆囊生理状态及胆囊管是否通畅等情况确定是否可保留胆囊。
(3)大小在5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颈部的胆囊息肉,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者,应尽快手术。
(5)CEA(肿瘤标记物)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应尽快手术。
(6)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者,也应尽快手术。
胆囊息肉的危害主要在于息肉恶变,随着胆囊息肉体积的增大,恶变率不断增高。一旦恶变成胆囊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早期手术,对放疗、化疗均不甚敏感,预后较差。因而应提高防范意识,小的息肉应定期复查,如有明显变化及时手术。山东省交通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对≥5mm的息肉采取经腹腔镜、胆道镜二镜联合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创伤小、恢复快,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5、胆囊息肉应该如何预防?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克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等,要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