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治疗误区
面瘫简单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所谓中枢性面瘫指的是颅内病变影响到面神经导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脑的血管性病变,例如脑梗死。此型临床多见。这种面瘫患者多伴有舌肌瘫痪,临床可见患者面、舌瘫同时出现。
这里此次重点讨论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临床常见,有时一天门诊即能遇见若干病例,以青、中年居多。偶遇见最小的患者年仅三岁。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Bell氏麻痹”“面神经炎”等等;民间俗称“吊斜风”。
究其病因,西医学认为是病毒感染面神经而发病,中医学则认为乃由虚邪贼风侵袭络脉,气血闭塞,经络不通而致面肌瘫痪,临床追问病史,患者多述及有面部受凉和吹冷风史,但也有病因不明,睡觉醒来感觉口角流涎而就诊者。
本病多急性发作,半数以上24至48小时即可面神经严重麻痹。患者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不能做皱眉动作、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偏向健侧、鼓腮不能或者患侧鼓腮漏气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听觉改变、也可伴舌前部2/3味觉障碍及耳痛,听觉过敏等症状。
以现代医学观点针对其病因病理,早期应以减轻面神经水肿,防止其脱髓鞘病理改变,抗病毒治疗为主;同时改善患侧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肌肉运动,使其尽早康复。
中医则以驱风外出,活血通络治疗为原则。
对本病治疗临床多见乱象,缺少规范化操作,更有社会人士针对“有病乱投医”,做广告宣传牟利,使不少患者失去治疗良机,留有后遗症,造成终生遗憾。
乱象一:贴膏药治面瘫
患者来诊前约有十分之一找野医贴过膏药,可见民间对面瘫治疗盲从者甚多。不少患者来诊时面部红肿甚至已经大片皮损,仍然舍不得把膏药揭去。究其原因,估计膏药内含有类似于“芥子”的刺激物如常用的白芥子、黄芥子等等。
笔者也曾遇到某部队诊所把口腔内患侧粘膜划破,敷以芥末以刺激之,患者痛苦异常,且留有后遗症几率加大,也曾查过文献,但终不知该医者基于何种理论而对患者如此施治?
贴膏药治病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合理应用效如拊鼓;也有种利用皮肤刺激药物外治时令患者皮肤发泡,也叫天灸,对许多痼疾有时可取良效。
但是人之面部需时时面对世人,人们恨不得都把自己的面部整理的“很有面子”,假若在面部用药令其发泡留有色素沉着或者瘢痕,那就犯了医家大忌,不仅病没治好,还造成患者毁容,其罪过不小!所以在面部外敷以有强烈刺激性的自治“膏药”,不仅理论上不允许,讲不通,这些野医若无证行医那可是触犯刑法的。
令人遗憾的是若有十人贴膏药,一人侥幸自愈,则这一人到处大肆宣传,成了该医之托,那九人虽无效甚至留有毁容患者后遗症,也就自认倒霉,默默地“随他去吧”,此乃国人之悲哀!
乱象二:针刺越早越好,而且是针刺加电刺激。
扎针灸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即针和灸法。现民间多采用针法,也就是扎“干针”。
针灸确实对某些疾病有效,例如某些疼证,因为扎针后体内能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有很好的提高痛域作用,所以镇疼效果较好,但是对一些神经缺损造成的疾病效果就不尽人意。还是说面瘫吧。面瘫是面神经炎症性改变,是由于面神经的传导作用障碍而致,其病理改变早期是以“面神经组织水肿为主”,后期可能出现所谓的脱髓鞘作用,留有后遗症也是面神经功能缺损造成的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所以就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嘴歪等等,甚至面肌痉挛。
假若疾病早期在面神经分布区域给予强烈刺激,极有可能加重神经的水肿,也有可能加速其脱髓鞘病理改变,这样留有后遗症的几率就可能增加,这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所以在面神经炎早期不宜给予强烈刺激,像是在面部扎针尤其是加用电刺激更是不宜。至于那种扎针放血拔火罐更不可取。
遗憾的是现在某些庸医野医对此不仅不做深入研究,还以此炫耀之,国家也缺少此类法度,致使患者利益受损。
在疾病早期其治疗原则是:
尽可能减少面神经水肿,消除水肿;适当应用神经安抚药物,因为该病有自愈性,假若治疗得当,三至四周可痊愈。
早期可采用穴位按摩方法,既避免造成面神经继发损伤,又能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笔者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瘫新穴“健正穴”,已经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不妨一试。
当然该病早期并非禁止针灸治疗,针灸治病原则之一就是循经取穴,避开面部穴位,寻找患者远端穴位例如“合谷”“绝骨”“昆仑”等等,给予针刺,既能避免造成面神经末梢损伤,又能达针刺治病目的,何乐不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