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乙肝抗病毒药有两类:需要注射的长效干扰素和口服的核苷类药物。前者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和表面抗原清除的机会较大,如治疗有效48周后可长期停药,不过干扰素需要注射治疗,很多病友对治疗期间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有很大顾虑。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不同,这类药物仅需要口服,比较方便,而且总体而言不良反应较少,因此更容易被病友接受。
不过,核苷类药物治疗也有它的局限:需要长期治疗,而且,随着核苷类使用时间的延长,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出现,病友们应该有所了解,不能觉得只要每天服药就高枕无忧。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面临的问题有2个主要方面,一是耐药,二是不良反应。核苷类的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具体的机制比较复杂,简而言之,乙肝病毒是一条很长的脱氧核苷酸链,它会在聚合酶的帮助下不断复制,核苷类药物可以阻断这个酶的作用,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刚开始服药后,这种作用可以很好的发挥,但在药物的压力下,乙肝病毒会逐渐发生变异,逃避药物对聚合酶的影响,也就是发生耐药变异。
显然,由于这种机制,耐药难以避免,不过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耐药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目前应用最大的拉米夫定的耐药的可能性比最高。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原本有效的核苷治疗失效,转氨酶和病毒水平都会重新升高,有可能造成疾病的加速进展。为了避免耐药变异后疾病进展,服口服药以后要坚持随访,及早发现问题,采用联合治疗或者换药的方案,而且在变更治疗方案时,应注意避免交叉耐药、多要耐药等更复杂的问题出现。
对于核苷类长期治疗的安全性问题,也切不可大意。虽然口服核苷类药物总体而言安全性良好,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安全性也会成为问题。核苷类主要从肾脏排泄,因此,在核苷治疗后应监测血清肌酐水平、肾功能等指标。有研究显示,阿德福韦连续使用4-5年,3%会出现肾毒性。另外,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还有可能引起患者骨密度下降,替比夫定会引起横纹肌疾病。
总之,核苷类药物需要长期治疗,选择这一治疗方案后,要有耐心,一方面坚持用药,另外一方面要做好定期复查,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保障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