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因为担心其传染性而不敢结婚,也不敢要孩子,还有人怀着 “转阴”后再婚育的想法辗转于大大小小的肝病门诊,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那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慢性乙病毒肝携带者或乙肝患者)能结婚吗?怎样才能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呢?本文就相关问题做一解答。
一、结婚问题
不论男方或女方,也不论血液中病毒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肝脏功能正常,无其他结婚禁忌的情况,均可以结婚,但为了避免传染给对方,最好在对方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后再结婚。
二、能否要孩子
1、如果男方是感染者
在出生前就由父亲将HBV传染给胎儿的机会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精液中虽可有乙肝病毒,精子中却没有,故乙肝不会遗传,即使肝功能异常也不会对精子造成影响。
但如果服用了药物就要视药物情况而定了,比如男方在应用抗病毒药物期间,最好采取避孕措施,因目前的抗病毒药物虽在人体临床上尚未发现对生殖细胞有不良影响的证据,但除替比夫定外在动物实验中都有对胚胎影响的报告,故不能完全排除对生殖细胞的影响。
2、女方是感染者
无论体内病毒量高还是低,在未用药的情况下只要肝功正常6个月以上,且不存在其他妊娠禁忌症的情况,并排除可能对胚胎发育有影响的因素存在,就可以正常怀孕。因为体内有病毒,怕传染给下一代而不敢怀孕是不可取的,同样,在肝功能反复不正常的情况下坚持怀孕对母子健康也是不利的。慢性乙肝患者最好在计划怀孕前征得医生的认可并从医生处获取在避免母婴传播方面的建议。
三、如何阻断母婴传播
母亲传播给孩子有三种方式:
1、宫内传播。
2、分娩期间传播,主要指新生儿在产程中感染。
3、出生后母儿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传播。
目前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后二者的。
母亲如果为HBsAg、 HBeAg阳性,阻断的方法应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断的关键所在,应在孩子出生后尽早注射以获得早期保护,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剂量为200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也可在出生后12 小时内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有一点需要注意,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同时注射时,应选择在不同侧的臀部注射,这样可以避免疫苗(抗原)与球蛋白(抗体)在局部中和。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对“大三阳”母亲的新生儿的保护率超过90%。乙肝病毒水平很高的母亲,婴儿即使用乙肝疫苗和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仍有少数会感染乙肝。
母婴传播免疫失败和母亲血中的高病毒载量有关。当血中HBV DNA含量很高时,即使主、被动联合免疫也不能完全阻断其母婴传播。
因此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有望减少宫内感染及免疫失败的发生。有人报道在孕期的最后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母体病毒量而减少母婴传播,这种方法多数医生并不认可,因母体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想通过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来中和病毒无异于杯水车薪。
目前主张母亲在妊娠后期(分娩前3月)开始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使分娩时血中病毒水平下降,以减少传染的可能性。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两种,一是替比夫定,目前国内上市的核苷类药物中唯一的妊娠B级的药物(不是A类,不能认为绝对安全),小样本临床资料证实其在预防母婴传播方面安全有效,但尚需大样本临床资料证实。
二是拉米夫定,虽属妊娠C级,但国内外已有临床研究证实其用于孕妇是安全的。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上述药物的说明书中并未提及上述用法,故在应用前医生与孕妇及亲属应充分沟通。
四、生产方式和哺乳的影响:
因乙肝病毒携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初乳中有较高HBV DNA检出率,所以其生产方式及哺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的分泌物和血液,并且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到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为多,从理论上讲自然分娩可能会增减感染机会,但实际上,在新生儿经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后,不同生产方式间免疫失败率并无差别。
虽然有报道在乳汁中可检出HBV DNA,但也并未发现不同喂养方式间婴儿抗-HBs阳性率有差别。即目前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剖宫产和人工喂养能减少免疫阻断失败率,因此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时,母亲慢性HBV感染不应作为剖宫产和人工喂养的指征。
乙肝病毒不是决定生产方式的因素,应按临产时的自身状况由产科医生来决定生产方式。
五、出生后父母与婴儿间要如何接触才安全
父亲或母亲如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注意体液如血液、唾液不要直接接触婴儿,其他可正常接触,如吻脸头脚等。其实,即使接触到体液,传染的机率也极低的。只是我们能细心一些当然万无一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