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是一组由血清中的抗桥粒芯蛋白的抗体(天疱疮抗体)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结合于皮肤黏膜中的自身抗原激发免疫反应,使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驰性水疱和糜烂面,常常继发感染,可危及生命,文献报告的死亡率大约为5-15%。
寻常型天疱疮最严重也最常见,多数患者首先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随后在全身皮肤上成批出现水疱,疱壁薄而松弛,极易破溃,形成不易愈合的糜烂面。患者常有瘙痒、疼痛及发热症状。
由于糜烂面渗出较多的液体和蛋白质,加之口腔黏膜病变进食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变坏,抵抗力迅速下降,易发生细菌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其他几种类型的天疱疮皮肤黏膜损害相对较轻。
天疱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某些药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具有皮肤起红斑、水疱、糜烂、感染伴有瘙痒、疼痛等特点,严重者遍及全身,甚至危及生命。
多数病人的病因并不清楚,但是经过医生仔细询问,可能发现部分病人的发病与某些药物有关。
从化学结构上来说,可以引起天疱疮的药物主要分为三类:含有巯基自由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青霉胺、硫代硫酸钠金等)、酚类(如利福平、甲基多巴等)以及非巯基壬基酚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格列本脲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引起天疱疮。
国内报道引起天疱疮的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卡托普利、利福平、青霉胺,也有抗癫痫药物引起天疱疮的报道。山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杨宝琦
能够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药物很多,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利尿药、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非甾体类抗炎药、抗代谢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光化学疗法治疗某些皮肤病时也有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还有一些药物虽然引起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情况较为少见,但文献中也有报道,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等。
在一些婴幼儿注射疫苗时,也出现过引起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情况。这些药物中含硫基的药物,尤其是硫醇化合物以及磺胺类衍生物,更较为常见。总的来说,青霉胺、呋塞米、光化学疗法引起者最为多见。
因此,患有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病人应该将所服用的药物告诉医生,医生也应该仔细询问这类病人发病前服用过的药物,医生与病人一起分析药物诱发的可能性。
由于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较多见,服用的药物可能有多种。因此,多数情况下很难明确这两种疾病是药物诱发的或是何种药物诱发的。
如能够明确所患的天疱疮或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特定的药物引起的,首选要停用这些药物,继而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多数病人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物如青霉胺、卡托普利可以诱发天疱疮,伴发肿瘤者称副肿瘤性天疱疮。多数天疱疮患者病情严重,确诊需要一定的条件,应当到具有相当水平的医院进行皮肤病理、免疫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检查确诊,同时检测天疱疮抗体浓度以便指导治疗。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规律服药,长期随访,多数患者需要连续服药3-4年或更长时间。
多数天疱疮患者需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不能自已随便减量或停药。
糖皮质激素可以引起消化道溃疡、高血压、高血糖等副作用,因此天疱疮患者需要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食物,如太硬、太咸、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
盲目忌口对天疱疮的恢复并不利。在使用激素时需要密切地注意血糖、血压、电解质、骨密度等的变化。在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时,尤其要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