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就是想介绍一下膝关节置换术及术后康复。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骨关节炎越来越多。但老年人普遍害怕手术,而且因为目前住院时间缩短,确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因功能锻炼没跟上而没有达到预期手术效果,手术很成功,但效果不理想。十分遗憾!
膝关节置换术确切的说应该叫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是将已经破坏的关节表面去除,用合金和高分子材料置换。目标是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和获得长期稳定。
主要适应证包括:
1、退变性膝关节骨关节炎(OA):老年性膝关节OA占全膝置换术的最大比例。
2、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的膝关节晚期病变:RA或AS常可累及双侧膝,关节。
3、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关节病损并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碍。如大骨节病、血友病性关节炎等。
4、创伤性骨关节炎:严重涉及关节面的创伤后的骨关节炎,如粉碎性平台骨折后关节面未能修复而严重影响功能的病例以及因半月板损伤或切除后导致的继发性骨关节炎等。
5、大面积的膝关节骨软骨坏死或其它病变不能通过常规手术方法修复的病例。
6、感染性关节炎后遗的关节破坏,在确认无活动性感染的情况下,可作为TKA的相对适应证。
7、涉及膝关节面的肿瘤切除后无法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重建的病例。此类病例可能需要特殊定制的假体。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只把手术成功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效果。对于膝关节置换术来说,功能锻炼与手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今后膝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
在医生的指导下,功能锻炼开始得越早越好。功能锻炼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练习膝关节伸直与屈曲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早期活动时感到疼痛是正常的,不能因怕疼而不敢活动,失去最佳的练习活动期(术后一周之内),而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术后康复的目的在于通过早期功能训练,恢复患者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可以参考如下方法:
踝泵动作:麻醉苏醒后即可开始足和踝关节伸屈活动,每次2~3分钟,每小时2~3次。
股四头肌练习: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练习以保持肌肉的张力。尽力背伸踝关节,伸直膝关节做抬腿动作,持续5秒,放松5秒后再重复,直至大腿肌肉感到疲劳为止。
伸膝抬高练习:下肢伸直,如同作股四头肌练习,将腿抬离床面十几厘米,维持5~10秒钟,慢慢放下,重复此动作,直到大腿感到疲劳为止。也可以在坐位时做直腿高举练习,通过收缩大腿肌肉,使膝关节伸直并保持5~10秒。
伸膝练习:仰卧位,在足跟上方放一小枕头使足跟悬空,收缩大腿肌肉,使膝关节完全伸直,并力图使膝关节后方接触到床垫,维持10~15秒,重复此动作,直到大腿肌肉感到疲劳为止。
压腿练习伸直功能: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取站立或平卧位,足跟置于约30cm的软垫上,自己或他人双手放于大腿的远端,均匀持续用力按压至膝关节后方有牵拉感和疼痛感时维持3min,两腿交替进行,每天5次。
足跟滑移屈膝练习:引流管拔掉后开始。仰卧,使足底在床上向臀部滑动,同时使膝关节屈曲到最大限度,并在此位置保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为止。
坐位辅助屈膝练习:下地后开始, 坐在床旁或椅上,慢慢将膝关节自然下垂屈曲到到最大限度。然后将一侧足移至另一侧足的背部,利用重力压迫使膝关节再尽量屈曲,并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为止。
早期下地活动
术后第二天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下地练习站立。术后第3~4天,术后炎症反应消退后,即可开始做短距离步行练习。这些早期练习有助于重获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平衡协调性。
步行练习
正确的步行是帮助膝关节恢复的最好方法,开始时需要借助步行器或拐杖行走。首先在直立时应感到舒适并能保持平衡,然后先把步行器或拐杖向前移动少许距离,术侧膝关节伸直向前移动,先使足跟着地,身体前移,再将足部放平,最后由足趾离地。行走频率、步伐距离及速度要均匀。当肌力和耐力都增加以后,可以逐步延长步行时间。
上下楼梯
上下楼梯需要力量和协调能力,是增强肢体力量和耐力的最好锻炼,开始需要有人帮助,直到重新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平衡协调性为止。
下蹲练习
负重下蹲。50-100次/日(以膝关节无痛为原则), 在关节屈曲已超过90度后,开始练习。
由于病人的体质、病情、心理素质、主观要求、手术过程等不尽相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应因人而异。另外,由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均有膝关节长期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的病史,因此功能锻炼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避免发生不应有的损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