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称为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其临床特征是: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眼、撅嘴、皱眉、摇头、仰颈、提肩等;以后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的爆发性不自主运动,如躯干扭动、投掷运动、踢脚等。30%~40%患儿因咽部肌肉抽搐而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犬吠声、喉鸣声和咳嗽声等,半数有秽亵言语。85%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患儿智力不受影响。起病在2~15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
本病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可归属于慢惊风、抽搐、瘛S、筋惕肉p等范畴。《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S渐生。其瘛S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
[病因病机]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因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
1、气郁化火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心火内扰,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2、脾虚痰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雍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故头项、四肢、肌肉抽动。
3、阴虚风动 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起病年龄在2~15岁。
(2)有复发性不自主的重复、快速、无目的动作,并涉及多组肌肉。
(3)多发性发音抽动。
(4)可受意志控制达数分钟至数小时。
(5)数周或数月内症状可有波动。
(6)病程至少持续1年。
2、鉴别诊断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龇牙或咳嗽。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此症一般轻,预后较好。但此症与多发性抽动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病儿能发展为多发性抽动症。
【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阴、阳、虚、实。本病其标在风火痰湿,其本在肝脾肾三脏,尤与肝最为密切。往往三脏合病,虚实并见,风火痰湿并存,变异多端。气郁化火者,病初多为肝阳上亢,心火内扰,属实证,其面红耳赤,急躁易怒,抽动频繁,舌红苔黄;脾虚痰聚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面黄体瘦,胸闷作咳,抽动无常,舌淡苔白或腻;阴虚风动者,为肝肾不足,属虚证,其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抽动无力,舌红苔少。
2、论治方法 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以平肝熄风为基本法则。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熄风镇惊;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熄风。本病来渐去缓。取效贵在守法守方。必待浊痰去,风火熄,筋脉润,脏气平,则病可缓解。若仅以强制之法使其宁静,实难根治。总宜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为要。
3、证治分类
(1)气郁化火
证候 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 本证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发作频繁,抽动有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征。兼痰火者,粗言骂人,喜怒不定,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 清肝达郁汤加减。常用药;栀子、菊花、丹皮清肝泻火;柴胡、薄荷、青橘叶疏肝解郁;钩藤、白芍、蝉蜕平肝熄风;琥珀、茯苓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大便秘结者,加摈榔、瓜蒌仁顺气导滞;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清化痰热。
(2)脾虚痰聚
证候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辨证 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健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瓜蒌皮清化痰热;纳少厌食者,加神曲、麦芽调脾开胃。
(3)阴虚风动
证候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辨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舌红绎,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治法 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滋阴潜阳;生地、阿胶、鸡子黄、麦冬、麻仁、白芍柔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心神不定,惊悸不安者,加茯神、钩藤、炒枣仁养心安神;血虚失养者,加何首乌、玉竹、沙苑子、天麻养血柔肝。
中药效果较好,但需长期服用。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丹栀逍遥丸,用于气郁化火证。
(2)杞菊地黄丸,用于阴虚风动证。
(3)龙牡壮骨颗粒,蓝芩口服液,用于脾虚夹热。
2、推拿疗法
(1)三岁以下采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辩证取穴效好。
(4)三岁以上小儿常用脏腑图点穴法,效好。
本病采用推拿方法治疗,疗程短,无副作用,患儿乐于接受,避免长期服药之苦。不失为本病的最佳疗法。
3、针灸疗法
(1)体针:气郁化火:行间,少府,百会,风池。脾虚痰聚:足三里,脾俞,丰隆,太冲,百会,风池。阴虚风动:太冲,太溪,肾俞,百会,风池。
疗程较长,痛苦较大,效可。
(2)耳针:皮质下、神门、心、肝、肾,每次选2~3穴。耳穴埋针,每周2次。每日可按压2~3次,每次5分钟,轻症效果可。
4、西医治疗
(1)口服肌酐,VB6,需长期服用,轻症效果可。
(2)最常用被公认为较肯定的药物是氟哌叮醇、泰必利、硫必利,至今氟哌啶醇仍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75%有效)。一般每次0.25mg开始,每日2次,可渐增至2-4mg/d。需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平时注意合理的教养,并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保证儿童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不过食辛辣炙 的食物或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2、调护
(1)关怀和爱护患儿,耐心讲清病情,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在精神上施加压力。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责骂、体罚、模仿、取笑他。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家长的紧张、焦虑,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进而使病情加重。另外,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多鼓励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异常动作去批评他。
(2)饮食宜清淡,吃应季当地产的自己家做的食品,尽量控制零食,不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3)注意休息,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
最后提醒家长朋友们,
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 目前认为,儿童抽动症,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服药治疗。如症状严重,首选推拿和中药治疗,千万别给孩子乱用药。
请把抽动症的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不要频繁提及他的异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