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与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手术疗法一直是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但小儿患者由于年龄和生理功能等情况,采用手术疗法必须在适宜的麻醉下进行。临床选择适应症时,一般3岁以下的小儿为了安全,以延期手术为宜,最好采用一般保守疗法。
为此,设想使用一种药物涂敷于肛瘘内口处,使内口闭合而使肛瘘痊愈,从而取代手术疗法。此法为原创性研究,国内外首创,临床治疗已取得成功,试验室研究正继续进行。
黄乃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肛瘘偶有自愈的病例,基于此种情况,采用具有祛风胜湿、活血等作用的复方中药,以膏剂方式注入肛管,使药物敷于肛瘘内口区,经过多次给药,在药物的作用下,使肛瘘内口自行闭合,从而达到治愈肛瘘的目的。
通过15年余的临床研究,已治愈400余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近3年的系统观察,治愈率达100%。开创了中药局部涂敷治愈小儿低位肛瘘之先河,在小儿肛瘘以药物治疗的非手术疗法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肛瘘非手术不可治愈的论断,是肛瘘治疗学上的重大革新。此法完全符合肛瘘治疗中不损伤任何组织,完好保护肛门功能的要求,同时消除了患者家人畏惧手术心理,在肛肠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2、应用方法及注意点
(1)应用方法:取上药少量放入一较小容器内,以凉白开水适量滴入容器中将药粉调成膏状(状如牙膏),然后用棉棒取药膏放入空针(注射器)内,用注射器芯将药膏推至注射器前端,如用5ml注射器其前段针嘴部长约1.5cm,与患儿肛瘘内口距肛缘深度相当。
注药前患儿取适宜体位,一般左侧肛瘘取左侧卧位,右侧肛瘘取右侧卧位,将药膏由空针推出少许,使空针嘴前段有少许药膏,此可起润滑作用,将空针嘴由肛门中央缓缓插入患儿肛管内轻柔缓慢注药,注毕退出空针。
(2)注意点:
①药膏浓度。应足够稠,越稠越好,但能够从空针管推出。药膏不能稀,不能以空针管从盛药容器中将药膏抽吸至空针管。
②注药深度。小儿肛瘘的内口约距肛缘1.5cm。5ml空针管前端的空针嘴长1.5cm,与肛瘘内口距肛缘深度相当,故一般用5ml空针管注药。将空针嘴完全插入肛管内后即可注药,注药时如无药膏从空针嘴周围溢出肛门,则注入深度适宜,如有药膏从肛门外溢,则注药深度尚浅,可将整个空针即全部空针体轻轻前推,这样可前进1 ~ 3mm,即注药深度又能加深几毫米;此时注药如无药膏外溢,注药深度已适宜,可继续注药。
③注药后如药膏从肛门溢出,即刻用卫生纸将药膏彻底擦净。
④不能将药膏注入肛瘘管道内。
⑤此法不要求无菌操作,故注药前无需进行局部清洁消毒和肠道准备等。
⑥治疗过程中注意肛瘘管道粗细的变化,由粗变细是肛瘘渐愈的明显标志。
⑦小儿感冒、发热、腹泻时不能用药,肛门局部如有裂损、溃疡亦不宜用药。用此法治疗期间不宜行疫苗接种。
⑧有无饮食禁忌应咨询本课题医师。
(3)用药量及次数:1岁以内小儿每次用量1.5ml,一日注药2次。为使药膏顺利注入肛管,应睡觉时注药,晚上睡觉时给药1次,白天排大便后睡眠时给药1次。成人用药,每次2ml,每日2次,给药时间晚上睡前给1次,其他时间自定。
3、痊愈标准和疗程
按现代医学的观点,肛瘘内口为较硬的瘢痕组织,不可能用药物使其愈合。肛瘘内口和管道由结缔组织形成,肛瘘手术后所形成的瘢痕亦是结缔组织,但手术后的瘢痕时日已久可以变软,但不可能消失。本疗法使人惊奇的是用药后小儿肛瘘不仅内口逐渐愈合,而管道由粗变细,由原来的硬度变的更硬,最后管道完全消失。
但其机理尚不明确,这也是人体机能之奥妙。如肛瘘管道有外口者,一般外口闭合后3个月如不复溃,这是明显进步的征象。疗程:1岁以内小儿一般1个月左右可愈合,多数患儿2~3个月痊愈。
4、有关问题
(1)关于给药部位:根据要求,应将药膏在直视下直接涂敷于肛瘘内口区,这样给药部位准确,药物易作用于局部,收效理想。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易哭闹,很难配合治疗,故采用此方法注药,这种给药方法不强调药物确切地涂敷于内口区。
因为在给药方式上对药物如何涂敷于肛瘘内口区确实存在着盲目性,即药物涂敷部位不够准确。但临床实践证实,本研究之注药方法能完全治愈小儿肛瘘,且对局部的刺激小,患儿易于接受。
(2)本疗法的优缺点:此法操作简便,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确切,患儿及家人易于接受。由于给药方式的不足,患儿疗程较长,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