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属水,主水,肾病即水病。所谓治水,就是治疗肾脏病。左肾为肾,属阴,右肾属命门,属阳,故肾为阴阳之宅,亦称水火之宅。治水实在调理阴阳或水火,温通是治水之大法。温属治本,重在温阳益气以化水;通利之法包括:辛温发散、淡渗利水、攻逐水饮、通腑泻浊、引流水饮等。“三元疗法”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强身健体,鼓舞阳气,促进水邪外泄,达到阳气自盛,阴气自消之目的。
肾主水、五行属水,肾病即水病。临床所见大多数肾病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故将治肾病称之“治水”。为了便于治疗,我们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隐水三种,首提“三元疗法”―理疗、食疗、优选中西药物进行论治,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水为坎
“水主润下”,其性属阴,得阳则化。在脏属肾,在腑属膀胱。方位在北方,八卦为坎,卦象为。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为真阳。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籍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然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临证所见虚火上冲等症,患者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籍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如慢性咽炎、喉炎等,乃诱发肾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积极救治。但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症丸等,而病终不愈。而采用扶阳抑阴之法,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2、水分类
肾左右各一,但作用有所不同:左肾为肾,属阴,右肾属命门,属阳,故肾为阴阳之宅,亦称水火之宅。在病理情况下,当人体受到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焦的功能异常,肺不能宣发肃降、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蒸腾气化、三焦水道不通,致使水液代谢失职,不循常道,外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或潴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以及膀胱等,形成隐性水肿(简称隐水)而发病。大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证见表、热、实证者,属阳水;而饮食损伤、劳倦、久病、房劳过度等,正气亏虚,水湿内停者,属阴水。故我们把水肿分为阳水、阴水、隐水三种情况。临床当以不同表现施以不同治法,让水邪无藏身之处,还肾脏正常之职,疾病向愈。
3、水治法
治水之法,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指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s…开鬼门、洁净腑”;《金匮要略・水气病》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依据《血证论》“瘀血化水,发为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活血化瘀以利水亦是对久病水肿的良好治法。总之,治水亦是一个“通”字了得:或发其汗―腰以上肿者,令水邪从表而散;或利其尿―腰以下肿者,使水邪从小便排出;或通其便―体壮便干者,让水邪随大便排出;或活其血―“血不利则为水”,活血化瘀,通利经脉,让水归常道;或温其阳―久病阳气亏虚者,阳气盛则阴气自散。如《金匮要略・痰饮病》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出了治疗痰饮、水湿的大法,对于后世治疗该类疾病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体腔内的水邪,即隐水,大多采用体外引流之法,即中医导法的范畴。总之,不论何种治法,皆以使水邪有去路为大法。
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参考历代文献,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率先提出了“三元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了较显著的临床疗效。所谓的“三元疗法”是指“抓两头带中间”的理疗[1]、“以尿治肾”的无创自体疗法[1]、优选中西药物治疗之法。该法能最大限度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二次伤害,注重自身调理,适度减轻肾脏代谢的负担。经无数患者临床验证,该法能显著地降低蛋白尿、血尿,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改善肾功能。
4、举例
4.1 阴水并隐水
周某,女,72岁。于2011年6月13日因肢体高度水肿入院。既往慢性肾衰竭病史7年余。入院时症见:体倦乏力,胸闷憋喘,腹部胀满,双下肢水肿,恶心,纳少,大便干,小便一日约600ml,有泡沫。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查体:Bp:160/100mmHg,贫血貌,左肺呼吸音低,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右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浊音,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高度凹陷性水肿。先拍胸片,报告为占位,遂行CT检查,排除占位,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右肺不张、大量腹水。血生化示:白蛋白(ALB)29.6g/L,尿素氮(BUN)31mmol/L,肌酐(Cr)558umol/L,尿酸(UA)406umol/L。尿常规:蛋白(PRO)3+,潜血(BLD)1+,尿糖(GLU)3+。血常规:红细胞(RBC)2.58×1012/L,血红蛋白(HGB)74g/L,红细胞压积(HCT)25%,中医诊断:水肿(脾肾虚衰,湿浊内潴)。西医诊断为:1.慢性肾衰竭,肾功能衰竭期,2.慢性肾炎,3.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因患者拒绝血液透析,故予内科保守治疗。常规应用改善肾循环、纠正贫血、纠酸补钙、益气养阴、改善冠脉供血、利尿消肿等药物。配合理疗:按摩头部百会穴、足底涌泉穴,每次20分钟,每天1次,20次为一疗程。中药方选康复肾加减以振奋心肾之阳,化气利水。药用:大黄15g(后入),丹参30g,熟附子30g(先煎),炒薏米仁50g,水蛭10g,地龙12g,杜仲15g,泽兰20g,穿山龙30g。水煎服,日一剂。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但是,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右肺功能严重受损,影响呼吸。因此,实施彩超下定位胸腔穿刺加闭式引流术,同时将引流出的胸水常规送检,多次查胸水CEA均(―),各项指标提示胸腔积液为漏出液,排除了肾病以外疾病导致的胸水。每天放胸水两次,每次约500-800ml。引流管共放出胸水约30000ml,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被“压缩”的右肺形态基本恢复。经查肾功能相对稳定,病情好转而出院。
按:一般而言,胸水多为双侧的,但该患者只右侧有,左侧全无,与普通胸水患者有异。其产生机理除与长期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有关外,可能与其长期右侧卧位有关,水性趋下之故。对于大量的胸水,只能采取引流之法。但是,留置管容易堵塞,致使引流失败。分析其原因,留置管在留置期间,管口因蛋白质及葡萄糖等物质的积聚,形成薄膜致使管口粘堵。因此,应定期实施盐水冲管,让管口周围保持清彻状态,使积液中有形物质不得靠近,方能保证留置管不堵。方法:每三小时从引流管中抽出20ml胸水,再注入生理盐水30ml以冲洗管道,清理管口。实践证明,此法可有效防止引流管阻塞,延长留置时间。
4.2 阳水并隐水
冯某,男,25岁。于2011年11月20日收入院。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史1年余,因受凉病情复发。刻下症见:周身浮肿,体重较前增加20余公斤,体倦乏力,咽部疼痛,腰痛,尿量减少,一日约800毫升,有泡沫,纳差,时有恶心,眠可,大便调。查体:Bp:140/95mmHg,全身高度水肿,双肺呼吸音低,心音可,无杂音,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舌质红,苔黄厚,脉滑。入院后查血生化:ALB15.8g/L,Cr108umol/L,TC17.43mmol/L,TG13.38mmol/L。尿常规:GLU1+,BLD2+,PRO3+。彩超示:双肾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增强,双侧胸腔积液,腹水。中医诊断:水肿(热毒客咽,损及肾脏),西医诊断: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有关中西成药,静滴血塞通、疏血通改善肾血流。同时按摩百会、涌泉,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0次为1疗程;嘱每日饮中段晨尿150ml,以滋阴利尿(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抗凝物质,便于吸收和利用)。给予中药清热利咽汤加减,药用:连翘20g,黄芩12g,炒栀子10g,石韦20g,蝉蜕20g,地龙12g,桑叶15g,炒苦杏仁10g,浙贝15g,黄芪50g,炒白术30g,防风20g,猪苓20g,车前子30g(包),炒薏米仁50g。水煎服,日一剂。患者的体重每天都在下降,水肿逐渐减轻。经过两周治疗,体重下降20Kg,水肿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尿量5500ml,蛋白质200mg,ALB31g/L,TC10.86mmol/L,TG3.18mmol/L。继续应用中药治疗,病情稳定好转而出院。
按:利尿是消除水肿的根本方法,每日尿量应有限度,过度利尿是NS合并急性肾衰(ARF)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对明显水肿的患者,60岁以下每日体重下降0.5--1Kg,60岁以上患者则控制在0.25--0.5Kg;或每日尿量控制在3000ml左右。但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天的体重可以下降2kg,只要配合中药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中医认为,咽肾相关,如《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由此可见,肾脏经脉与咽喉部直接相通。
参考文献:
[1] 卢立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思路[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6):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