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分型分类
(一)按脊柱外伤机制分类
分为四型:
1、单纯压缩型骨折
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
<50%,前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2、爆裂型骨折
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该类骨折在普通正、侧位X光片可见椎体前高、后高及侧高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椎间盘高度可能减小或不变,椎弓根间距增宽,CT扫描对此类损伤诊断价值最大。
Denis将爆裂骨折分为5型:
A型,是指在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一般不引起后凸成角,多见于下腰椎。B型,为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能导致急性或晚期向后成角,为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中最常见的一型。C型,为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D型,是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所致,多见于腰椎,该型极不稳定,可造成骨折脱位,但与屈曲旋转型骨折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椎体多为粉碎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后壁可突人椎管,椎板可有纵向骨折。E型,为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该型除椎弓根间距增宽外,压缩侧可由骨块挤入椎管。
3、安全带型损伤
此型为牵张性剪力损伤,是一种经后柱结构水平剪力伴有屈曲应力的损伤,后柱、中柱呈张力性损伤,棘上、棘间、黄韧带甚至后纵韧带断裂,前柱呈轴向屈曲,可发生压缩,也可呈绞链作用不受损伤。该型轻度损伤属稳定型,一般无椎管狭窄。严重者椎体可呈切片样裂开,椎弓根断裂,伴水平移位,骨折不稳定,脊髓损伤也较严重。
4、骨折脱位型
此型损伤是严重暴力所致,机制比较复杂,可由屈曲、剪力、牵张或旋转等复合应力所致,故过去依暴力不同分为屈曲旋转型、剪力型或牵张型等。该型损伤常累及三柱,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损伤。
(二)根据损伤累及的范围分类
三柱结构分类:
Denis将脊柱理解成三条纵行的柱状结构,即:(1)前柱,包括脊柱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2)中柱,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3)后柱,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三)根据椎管狭窄或受堵程度分类
Wolter将椎管经CT扫描的横断面分成三等分,并用0,1,2,3表示其狭窄及受堵的指数。(1)椎管无狭窄或无受堵者指数为0;(2)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1/3者指数为1;(3)椎管受压或狭窄占横断面2/3者指数为2;(4)椎管完全受压或完全受堵为3。上述三种分类中,单纯外伤机制分类不能完全反映脊柱受累范围,Denis三柱结构分类可表达脊柱受累范围及稳定性,但不能反映椎管受累情况。因此,我们建议综合分类,即将外伤机制、累及范围及椎管情况融合一体,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综合分类方法为:将单纯压缩骨折以“C”代表,爆裂骨折以“B”代表,安全带型损伤以“S”代表,骨折脱位以F代表;前、中、后柱分别以a,m,p代表;0,1,2,3为椎管受压指数。例如:患者男性,36岁,车祸,经X线检查显示T12-L1骨折脱位,CT扫描显示椎管有1/3受压,骨折累及三柱,其综合分类以符号代表则为Fa,m,p;1(T12-L1)。
爆裂型骨折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严重者椎体可呈切片样裂开,椎弓根断裂,伴水平移位,骨折不稳定,脊髓损伤也较严重。综合分类方法为:将单纯压缩骨折以“C”代表,爆裂骨折以“B”代表,安全带型损伤以“S”代表,骨折脱位以F代表;
二、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
ASIA脊髓损害分级
制定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正确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被公认和被广泛采用的为1992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根据Frankel分级修订的分级。A,完全性损害。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的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但大部关健肌的肌力在3级以下。D,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且大部关键肌的肌力等于或大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