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改变。在西方国家IBS发病率为15%~20%,国内人群为5%~10%。因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且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临床只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故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目前研究显示,IBS与饮食、精神、肠道敏感性增强、胃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饮食习惯与IB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作用。
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复杂,但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有报道显示高达67%的IBS患者可于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王维达等也报道了IBS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一定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变化,可能与近年报道的国内IBS发病率增高有关。本研究从饮食习惯入手,通过对比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饮食习惯,发现饮食习惯与IB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过敏史者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患者进食食物中的某种成分诱导体内LgG或LgE介导的局部或者全身的变态反应。虽然目前认为饮食与IBS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尤其是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IBS患者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可能是食物导致IBS的根本原因。IBS患者中存在肠道黏膜的长期低度炎症,肠道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导致IBS样症状。食物过敏在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gE、IgG、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在内的一系列黏膜免疫因素介导肠道黏膜长期轻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同时,过敏原亦可改变胃排空、肠道渗透压及提高胃肠道激素水平,这些反应均可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故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寻找致敏食物,减少该食物的摄取,从而减少IBS的发生及缓解IBS样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