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庀(银屑病)
白庀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皮损特点的皮肤病,有点状出血和薄膜现象,可以临床治愈,但易复发。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二、中医治疗
(一)寻常型银屑病的内治
1、血热风盛证:银屑病初起时,散发红色斑丘疹,小如粟米、大如蚕豆。日久可以扩大成片,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时颜色鲜红或肉红色,表面鳞屑不多、有“同形反应”、痒而不甚。全身症状可见咽干口渴、咽痛,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疗则应清热凉血,祛风解毒。已故名老中医朱仁康研究员曾研制一方,名“克银一方”,药味: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北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草河车15克、白鲜皮15克、威灵仙6克、甘草6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大便干加大青叶10~15克。皮疹红而热口干加生地15-30克、丹皮15克。尿黄加白茅根15克。
2、风热挟湿证:进行期及初步稳定期的寻常型银屑病皮疹红或淡红,皮疹表面有鳞屑,而其周围有0.2~0.5cm宽的淡红色晕(Woronoff
ring)或肿胀,舌胖淡红,苔白腻,治宜清热解毒。方用凉血解毒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或龙胆泻肝汤(《和济局方》)加减。凉血解毒汤:犀角(临床上凡用犀角之处,犀角均用水牛角、羚羊角或羚羊角粉代替)、生地、银花、莲子心、白茅根、天花粉、地丁、栀子、蚤休、甘草、黄连、生石膏。皮疹红而肿(浸润)甚者可加萆Z、白茅根;舌苔腻黄者加藿香、佩兰、砂仁、苡米等;风盛鳞屑多而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皮疹红甚者加紫草、槐花、生地榆;兼有扁桃腺炎者加板蓝根、射干、牛蒡子;大便秘结不爽者加大青叶、苍术等。
3、血虚风燥证:病变到稳定期,皮疹平扁淡红,表面干而脱屑,时有痒。治宜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方用朱仁康“克银二方”。药味:生地30克、元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山豆根10克、白鲜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屑多而燥痒者加石斛、玉竹;血虚兼有瘀者(皮损暗红而干,舌暗红或暗紫)加郁金、三棱、莪术。
4、血瘀风盛证:银屑病的慢性状态,躯干四肢大小不等的斑块状损害,其境界清,暗红,表面附有片状或碎片状鳞屑,病变久置而不动,常因疾病的反复发作或是长久使用凉血解毒药所致血凉凝滞,皮损呈斑块型。治宜活血化瘀兼以清热解毒。方用血府逐瘀汤。
以上是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四种证型。由进行期:血热,稳定期:血热、血热挟湿,消退期:血虚、血瘀,诸阶段中均兼有风证:鳞屑及痒。临床用药应分阶段辨证用不同的方药加减,对证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脓疱型银屑病的内治
脓疱型银屑病可是原发性,也可以是寻常银屑病日久或治疗不当所转化而来。脓疱型银屑病,中医的病因病机为湿热化毒证。除皮疹外,尚见身热口渴,面赤,唇干,心烦易怒,便秘,尿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加减。热毒甚脓疱多时加三棵针,瘙痒加白鲜皮、苦参,干燥而痒加生地、丹皮,热甚大便干加玄参、麦冬、大青叶、紫草等。
(三)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内治
关节病型银屑病的出现,常因风寒湿邪侵及肌肤,痹阻经络,风燥伤血,气滞血瘀而关节不利,皮肤上多为斑块状银屑病。治疗宜早不宜晚。中医药以搜风除湿,解毒祛痹法医治,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上肢甚者加片姜黄、海风藤;下肢甚者加防己;关节变形者加透骨草、全蝎、蜈蚣、蝉衣等。银屑皮损重者加丹参、萆Z、乌蛇等。症状长期不消者,在密切观察下可试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
(四)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内治
中医在治疗本病时,重视审证求因,证属热毒伤阴,治宜凉血清营,滋阴解毒。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时,应予以滋阴养血之品。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三棵针、龙葵等。常用的滋阴养血之品有生地、女贞子、旱莲草、丹皮、丹参、赤白芍等。
在使用以上方剂时,有以下几条原则:辨证准确:银屑病的诊断不难,依据皮损特点和舌淡脉证,进行辨证论治;守方不移:只要辨证准确,服药1~3周可见效,一般平均坚持服药7~10周;改变药量:服药1~3周不见效,可适当加重用量;调换方剂:治疗一段时间见效后,再服之皮损变化不大,可改换方剂继续治疗。
三、中医治疗效果
(一)疗效明显,复发率低。
(二)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四、中医治疗难点
疗效慢,病程长,病人依受性差。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药治疗应对思路
加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
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药浴
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
(2)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是用医学心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或是通过相应的仪器及环境来改变患者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及行为,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紧张,达到促进患者的代偿、调节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刺络拔罐
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先以三棱针点刺,要求轻浅快,以拔出0.3~0.4毫升血液为宜,留罐约10~15分钟,头顶部穴位可点刺不拔罐。残留少数皮损,可沿皮损四周和中间点刺数下,然后拔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