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cerebralvascular
diseases),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其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的残废或死亡,发病率占神经系统总住院病例的1/4~1/2。
误区之一:中风不能预防
实际上中风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采取多种有利身体健康的活动,预防中风是可以的。近来中风发病率下降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中风是能够预防的。毫无疑问中风病人死亡率下降与近来重视中风的预防有关。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防止肥胖,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以及禁止抽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肯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误区之二: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此种认识是极其荒诞的。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中风。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脑中风。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03年我国由BNC脑血管病协作组全国38家医院调查资料分析,18至45岁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9.77%,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3.6%。最普遍的原因是早期动脉硬化,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脑卒中家族史。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误区之三:中风预测
脑血管病既然是一种如此可怕的疾病,人们就有理由想象是否能有一种方法可以预测或预报一个人是否会发生脑血管病。在我们国家,前些年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中风预报仪。但人们很快发现一些被预报仪判定为“安全”的人,不久发生了偏瘫;另一些正常的人被冠以“危险”的帽子,惶惶然不可终日。那么脑血管病能够预报么?
1990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在洛阳召开,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应该废弃当时流行的中风预报仪。当时流行的中风预报主要使用两种手段,一种是化验血液流变学,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得出结论。另一种是根据指脉仪或微循环测定进行预报。发明这种仪器的人中并没真正的脑血管病专家,这些仪器的原理过分强调了摘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片面,而且并非主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误人歧途。尽管不能用现有的技术对脑血管病做出短期预报,但是可以根据危险因素知识做出长期预测。这种预测并非完全知道一个人一定会患或一定不会患脑血管病,它可以告诉你10年内患脑血管病的机率,当危险因素被控制和治疗后,这种危险的机率会随之下降。
误区之四: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15%的中风病人出现严重伤残,这些病人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每年发生中风的病人中,约2/3能够存活下来,有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接近发病之前的正常水平。在中风病人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在经急性治疗后仍有说话障碍和部分偏瘫,但许多病人坚持适当治疗仍能有所恢复。得了中风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积极治疗。
5、误区之五:一个人得了中风不会再发生中风<这是不对的,得过一次中风的病人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对于脑梗塞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机会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再发生。
6、误区之六:定期输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很多门诊病人要求定期输疏通血管的药物,如丹参、血塞通、脉络宁等,认为这样可以高枕无忧地预防脑血管病。事实上这是没有道理的,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很多,预防要依靠综合方法,单靠一两种药物绝对不能预防脑血管病,且这种治疗又是间断使用,目前尚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
7、误区之七:患脑血管病后血压升高一定要降血压
经常有很多病人就诊时告诉我们,当地的医生已经给我治疗过了,服用了某某降压药等。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中风病人许多人血压升高是由于应激或其他原因,在不超过脑血管病指南的血压升高的标准时应用降压药物反而有害。
8、误区之八:运动瘫痪病人的不规范锻炼
在医院、社区、家庭里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有偏瘫的中风患者,用患侧上肢做屈曲牵拉力量训练,甚至下肢瘫痪的用绳子提起强行走动,这些都是非常有害的锻炼方法。这样的锻炼强化了病理运动模式,容易导致功能障碍的加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