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性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总称。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颈痛+上肢放射性麻痛。是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
神经根型颈椎病 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通过药物、理疗等方法可吸收且缓解疼痛和麻木。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根欲解除压迫只能在急性期(戴围领)过后靠颈椎牵引来解决。而功能锻炼是预防疾病和防治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药物、理疗、围领、颈椎牵引和功能锻炼显得同等重要。而防病于未然,更是重中之重。
一、 防病于未然:
要改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习惯。不少年轻人喜欢躺在沙发上看书,长时间低头伏案,坐公交的时候低头睡觉,都是不好的习惯。 工作时,每半小时要起身,转转头颈,活动一会儿。空调不能对着脖子吹,可以在办公室准备一件带领的外套,注意颈肩部的保暖。此外,要注意睡觉姿势,以平躺最佳。
侧卧或趴着睡,把胳膊压在头下,都会增加颈椎负担。枕头要窄一些,能搁在脖子下面,以一个拳头高度为佳。睡时,头轻微有些后仰,能保证颈椎的轻微弧度。床铺以足够宽大的硬床上铺褥垫为宜。要调整好桌椅及工作台的高度,以适应天长日久的紧张工作。
二、功能锻炼:
这是一项持久但极其有效的希望工程,若能坚持,长期效果往往出人意料。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肌功能锻炼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②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调节颈椎应力,从而减轻症状。
神经根型颈稚病在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在症状缓解,可进行以颈肌等长练习为主的锻炼;在症状基本消失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
(1)颈椎活动度训练、
(2)颈椎功能锻炼、
(3)强化颈肌锻炼,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颈椎活动度训练、功能锻炼和强化颈肌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较明显或进行性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时,应随时停止。并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功能锻炼要随时、适时、合时。详细治疗请参考本网站科普文章“颈型颈椎病的治疗”“颈源性眩晕”。
三、 围领:
在急性发作期可适当固定颈部,这样可以限制颈椎活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根磨损,减少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围领固定太长易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故病情稳定后,及早去除围领,进行功能锻炼。本围领除主要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外,尚适用于颈源性眩晕、颈型颈椎病、颈椎外伤后的固定、颈椎术后的固定、脊髓型颈椎病不愿手术者。
四、药物:
神经根型颈椎病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通过药物等方法可吸收,且缓解疼痛。
五、 本文重点讨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
(一) 牵引治疗的作用:
在国内外广泛流行且行之有效。它能使增大推间孔、椎间隙,牵开有皱褶或骨化的韧带,使受压的神经根、脊髓得以缓解,改善其血液供应,有助于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现认为颈椎牵引的一般作用有:
(1) 增宽椎间隙、恢复颈推的稳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
(2)缓解肌肉痉挛,剥离、松解粘连组织,消除炎症、水肿。
(3)牵开嵌顿的关节囊,以促进椎体滑脱和钩椎关节错位的整复。
(4)增大推间孔、椎间隙,牵开有皱褶或骨化的韧带,使受压的神经根、脊髓得以缓解,改善其血液供应,有助于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X射线研究证明:经牵引后,椎间隙可增宽2.5-5毫米,颈椎管纵径延长10毫米以上。
(5) 牵开迂曲的椎动脉,恢复颈椎与椎动脉长度的比例关系,保持椎动脉通畅,维持正常脑血液供应,恢复正常脑组织功能。
总之,牵引能调整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继而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人研究:颈椎前屈15°,6千克牵引后,患者颈椎间盘压力降低50%,颈椎整体移位平均增加50%。因此牵引可以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逐步消失。 在牵引状态下,可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与诸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及其周围所造成的挤压。
使椎间盘及其周围处于不负载状态,有利于椎间盘及其周围的营养供应,使损伤的纤维环及其周围得以修复;有利于椎间盘及其周围的静脉回流,消除水肿并促进炎症消退。
(二)牵引的具体操作:
颈椎牵引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现代学者多从颈椎牵引的角度、重量和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虽有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不足。如受牵引的角度、重量和时间等众多因素干扰,临床难以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现一般认为:
1、牵引角度:颈椎屈曲位时的牵引可以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颈后软组织伸展,适用于颈椎病椎间隙狭窄和椎间孔变形的患者。屈曲15度是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出现反弓的最大角度,故前屈以不超过15度为宜。后伸位牵引适用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患者,目的在于恢复生理曲度正常。中立位牵引可用于各种类型,但针对性较差。
2、牵引力量:牵引力量以达到颈椎椎间隙增大而不引起肌肉、关节损伤为目的。一般坐位2~4kg,卧位10kg左右。 按照牵引重量大小分类可分为轻重量、体重量和大重量牵引。
(1) 轻重量牵引的重量一般为1.5千克~2.0千克,多用于较长时间的牵引。
(2)体重量牵引是一种接近体重的重量进行短暂牵引的方法。
(3)大重量牵引则介于两者之间,重量一般在体重的1/13~1/10之间,时间为15~30分钟。
3、牵引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时间过长易造成肌肉和韧带静力性损伤。一疗程20-30天左右。
4、牵引体位:按照牵引体位分类可分为坐位,卧位和斜位牵引。
(1)坐位牵引一般适用于轻症和中度患者,使用较为简便,医院采用得较多,家庭也可以开展。坐位牵引位置不易稳定、角度变化亦小,但却有牵引无磨擦力的优点。坐位牵引方法为:枕颌带兜住患者头颅后,患者坐在凳子上,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车,再经另一个滑车下垂牵引一定的重量进行牵引。
(2) 卧位牵引方法为:患者卧床,头顶部床架上安装滑车。枕颌带兜住患者后枕和下颌后,牵引绳经头顶部滑车下垂牵引一定重量。卧位牵引的优点是仰卧位可使C4~C7椎间隙后部增宽更为明显,且颈部肌肉不用支持头部重量,得以舒
适,角度亦易调节,患者可充分休息,在睡眠时也可牵引,一般适用于24小时持续牵引的重症患者。
(3)斜位牵引方法是介于前两种体位之间,适合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4)便携式的牵引方法,即利用一些简便的器材和充气颈围、支架对抗牵引器等进行牵引。
5、牵引方式:可分为持续性牵引和间歇性牵引。持续性牵引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牵引力;间歇性牵引则在牵引过程中有几次牵引力的间歇。年岁大、病情重者多选后者。
按照牵引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短时间和长时间牵引。短时间牵引一般每次15~30分钟。长时间牵引适合于住院患者。牵引时间的长短与牵引重量有关,如体重量牵引。一般每次持续15~30秒,连续3次,每次间隔1~2分钟。由上述各种因素组合,可有许多颈部牵引的方法,各医院也往往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不同的治疗经验加以选择。
但一般国内多采用坐位,小重量,短时间或持续性、枕颌带的方法。重量从4千克开始,随疗程逐渐加至10千克。每日1次,每次时间为15~30分钟,每个疗程在20次左右。
6、牵引适应症:牵引主要适应年龄18岁以上(年龄过小骨骼尚未发育完全)无严重骨质疏松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7、 家庭自我牵引:在利用牵引架进行家庭自我颈部牵引时,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牵引必须由医生指导,并告知注意事项后方可进行。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快退行变,降低颈椎的稳定性。
8、牵引不适应停止:
1、颈椎肌肉、韧带静力性损伤,临床表现与落枕相似。
2、神经根损伤,出现上肢麻木、疼痛。
3、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
4、椎动脉扭曲,供血减少,表现为眩晕。
5、椎动脉斑块脱落,易造成腔隙性脑栓塞。
6、枕神经损伤,表现为头痛
9、牵引禁忌症:牵引虽然安全、简单、疗效好。但应排除一切禁忌症,尤对老年人更要慎重。应在核磁检查确定可行时方可应用。如应排除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骨折、颈椎结核、颈椎肿瘤、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骨质疏松、严重退行性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