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颈源性眩晕就是因为颈源性的因素引起眩晕综合症。特点是当头颈部活动时(屈伸、旋转),突发短暂眩晕,并因颈部紊乱纠正而缓解。常见中老年人。颈源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一般可以由本体感觉、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一、颈性眩晕 :
颈性眩晕是由于来自于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亦称Barre-Lieon综合症。 “颈性眩晕”传统观念认为是颈段特别是上颈段软组织由于慢性损伤,内压高,反射性刺激其中的神经支,因大脑中的神经与颈段软组织中的神经相交通,所以也就刺激到大脑的前庭神经核和红核等眩晕中枢而出现的眩晕。
(1)引起颈性眩晕的病变:
1、颈椎骨质损害: 如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炎症、外伤等。
2、颈部软组织病变 :如颈肌损伤,颈型颈椎病、风湿性颈肌炎、颈部关节囊肿胀、外伤,椎间盘突出、韧带损害、神经根炎、神经根损害等。
3、颈椎凝滞 :为颈椎段功能障碍。该处运动受限后伤害感受反射引起的症状,因颈椎负荷过重或不当所致。
(2)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
1、眩晕 :可为运动错觉性眩晕,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少数可出现耳蜗症状。颈性眩晕”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颈性眩晕患者可以出现平衡障碍。其表现为在窄小基底面上站立、扭转行走和探身够物困难;行走或站立时感地不平;周围环境昏暗感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不一定是颈性眩晕的致病因素。
2、 颈和(或)枕痛 :多在晨起时发生。无颈椎疼痛几乎可以排除颈性眩晕的可能性。
3、颈神经根压迫症状 :手臂感觉异常、无力、持物不自主的坠落。
4、可有咽异物感,视觉症状模糊。
(3) 颈性眩晕的诊断检查
1、检查时,可发现棘突,棘突间、横突、棘旁颈肌、枕外粗隆外下方、肩胛上区有压痛、紧张、坚硬或硬结。甚至隔夜病人在按压某一部位时可出现眩晕及眼震或扪诊颈椎部枕下肌群时眩晕明显减轻,头及颈部运动受限情况。
2、颈扭曲试验及颈性眼震检查可呈阳性。
3、其他激发性眼震电图检查可无异常,或出现头位性眼震、少年可有冷热试验增强。
4、X线/C-T检查/磁共振(MRI)检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多有帮助。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
椎动脉型颈椎病” 传统观念的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等为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其表现为发作性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以及复视、幻觉等,头痛为椎基底动供血不足引起以及很多颅脑征象等。眩晕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其性质可呈旋转性、即出现自身或周围景物沿一定方向旋转的幻觉,也可呈一般性眩晕,表现为身体摇晃而立行不稳或地面移动、倾斜、下陷等感,往往在体位变换时诱发症状。
解剖上因为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并行。所以,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一些交感神经症状:如假性心绞痛,心肌缺血,汗腺分泌障碍,局部肢体或半侧身体多汗或少汗,消化功能障碍等症。
颈椎病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椎动脉受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当推动脉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这种压迫更易于发生;二是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让推动脉受压或让交感神经受刺激。简言之,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称为“位置性眩晕”。
有些病人可以有猝倒病史,多数是在行走中听到背后呼喊,回头一看时突然下肢无力而倒地,倒地后头部位置回复,症状消失,马上就可以爬起来,整个过程病人神志清楚。椎动脉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头颈部转动或侧屈到特定位置时发作,位置回复后症状消失。
病人经2-3次发作后,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非常警惕地回避这一特定的位置。 但是,当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椎动脉交感神经丛的作用参与其中,或与交感型颈椎病混合发生时,眩晕症状可以变得不典型,异常复杂而难以鉴别。
三、颈源性眩晕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颈源性眩晕主要因素则为颈枕部的软组织损害。它可通过多个环节对前庭眩晕中枢的间接性刺激而产生眩晕症状。同时也可以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形成大脑缺血性损伤。概而言之,颈源性眩晕就是“体位性眩晕”(颈性眩晕)、“位置性眩晕”(椎动脉性眩晕)、“漫无边际”眩晕(交感神经性眩晕)。它们可能各领风骚,也可能互有穿插。
所以,非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两点:增强并积极锻炼颈部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功能;运用其他手段增加大脑血液供应,缓解缺血性损伤。
1、颈部软组织的损伤包括外伤性损伤,老年退行性改变,软组织炎症痉挛病变等等,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病变,都需要积极锻炼并增强颈部软组织功能,来减轻对增生,痉挛肿胀等软组织变化对前庭中枢神经的刺激。
2、椎动脉病供血不足患者,早期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狭窄、扭曲或曲折等改变;中晚期由于钩椎骨质增生、髓核脱出等直接压迫椎动脉,从而影响大脑前庭中枢,产生眩晕症状。
四、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1、定时休息/适度活动: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及长时间持续低头手工操作者,其长时间低头将破坏颈椎生理曲度,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反张(反向弯曲),故工作中宜定时休息并进行适度抬头训练。从事电脑操作等人员,颈部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姿势,也容易导致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工作中也应定时休息并适当活动,以增强颈部肌肉韧带的血液供应、增强弹性,避免积累性劳损。
2、强化颈部肌肉和韧带:积极锻炼颈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强颈椎生物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强化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能有效预防并减轻颈椎病。据调查:颈部肌肉发达的人群中,颈椎病发作的几率下降80%。但是,并非所有的锻炼都是有益的,盲目、错误的锻炼甚至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致命的后果,特别是已经出现颈椎生物力学结构失稳的患者,不应进行激烈的如摇头、颈前伸、左右晃动、低头等锻炼。
正确的锻炼方法是(图示):坐位或俯卧位,双上肢伸直并置于身后,双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难者亦可不交叉),双臂努力后伸,同时尽最大努力抬头(宜缓慢),将后颈部肌肉及双肩胛骨间肌肉尽力绷紧,持续10秒钟后停止并恢复正常体位,尽力放松绷紧的肌肉;
休息10秒钟后再次进行上述锻炼,反复锻炼至感觉疲劳或微出汗时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锻炼过度,每天可进行3-5次锻炼,此锻炼不应在站立位进行,以免万一因头晕而跌倒,经常进行此锻炼将有效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并强化相关肌肉强度,增强颈椎稳定性。颈椎骨结核、骨肿瘤、骨折患者等特殊疾病者禁止进行颈部锻炼。
另外,蛙泳时必须保持抬头位,这也有利于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故常被临床医生推荐,不过,颈椎病人也应该注意避免受寒,故进入泳池前应做好充分准备运动,进入泳池后,立即进行蛙泳。停止蛙泳后应立即上岸穿衣,避免长时间呆在泳池中而感到寒冷。
3、颈椎短期牵引有效:对于颈椎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维持正常的、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而颈椎正常生物力学结构的基础就是生理曲度(又称生理前屈、前凸),而牵引将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是恢复,故颈椎牵引要慎重,不宜经常牵引。短期牵引时颈椎要求前屈15°-20°(图示),牵引重量2.0---2.5kg。
4、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封闭有效:病因不清,部位不定,星状神经节封闭可立竿见影;如病因清楚,部位明确,受刺激的椎动脉和伴行交感神经局部封闭有效。协助诊断的方法可选X线/C-T检查/磁共振(MRI)检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
5、推拿按摩:对急性眩晕者,推拿和按摩没有帮助。急性期过后,可适当应用。
6、理疗:对改善局部血流、缓解肌肉痉挛、改善临床症状有效。
7、针对内耳血供障碍,改善内耳微循环 :常用药有地巴唑、烟酸、培他定、氟桂利嗪、复方川芎嗪、复方丹参片,都可喜等,降低血液粘滞度,可用双嘧达英、阿司匹林等。
8、前庭镇静剂: 常用地西泮、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9、颈部凝滞者: 可用理疗、普鲁卡因椎旁注射,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首发治疗应慎重。
10、改变不良卧位 :枕头不能过高或过低,睡眠时,除头部着枕外,应使肩部上部也着枕,颈部常操练。
11、防止外伤与落枕 :外伤(如车祸造成的“挥鞭伤”)可能损伤颈部肌肉和韧带,并进一步破坏颈椎的稳定性,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落枕也是一种损伤,因用枕不当造成,故总是在睡后发病。
12、避免受寒 :受寒将导致肌肉压力增高、失去弹性,从而易于损伤,张力增高也会增加椎间盘压力、压缩椎间隙而恶化神经根压迫症状,受寒还可能导致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加重。
13、颈托日夜固定3个月:
颈源性眩晕有一个共同点是头颅运动较快特别转动时会诱发眩晕,若能限制头颅运动,就能减少或避免眩晕,故头颅制动是有效的。眩晕患者要日夜固定3个月(既是诊断/又是治疗/更是遗忘)。从(100%)限制颈椎正常运动来讲:(100%)石膏颈托>(70%)支具颈托>(30%)支具围领。但颈托坐、卧比较合适,效果好。
14、颈椎外科治疗为主:常规颈椎前、后路手术,寰椎沟环切除术,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枕颈融合术及寰椎后弓切除术,钩椎关节切除术及横突孔切开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