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舟状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1]。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有石膏托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诊治不当,会造成骨不愈合,骨坏死,创伤性骨关节等并发症。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1年3月,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24例,骨折愈合良好,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18-52岁,平均26.5岁。左手8例,右手16例。骨折按Krimmer分型[2],A1型2例,A2型8例,B1型5例,B3型9例,全部为闭合性损伤。其中摔伤16例,运动伤3例,车祸3例,压砸伤2例。本组均为无移位舟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d-28d,平均7d。本组病例术前全部常规行腕关节的舟状位及侧位X线检查及腕关节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于手腕掌侧触摸舟骨结节骨性标志,手心朝上,腕背侧垫一轴卷,使腕关节背伸约30°-45°。选择舟骨结节的桡侧及远端为导针进针点,用1mm导针沿舟骨长轴钻入尽量使导针进针方向与骨折线垂直,穿入近端骨质,一般导针与前臂掌侧面成45°角,与第一掌骨轴线平行钻入。钻入过程中可根据C型臂透视结果调整方向。
穿针后透视腕关节的舟状位及侧位,导针的深度至舟骨近端关节面皮质1mm为佳。测量进入舟骨的导针长度减去2mm为空心钉的长度,于导针进皮点周围做3mm皮肤切口,空心钻钻孔,钻入3-5mm即可,无须攻丝,埋头器去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钉沿导针拧入,拔出导针,C型臂透视腕关节的舟状位及侧位,固定满意后,切口缝合一针,无须石膏托制动,术后即开始手指及腕关节的功能锻练。
2、结果 术后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36月,平均8.8个月。24例骨折全部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及螺钉松动。23例腕关节活动范围125°--145°,其中1例腕关节活动度为128°,腕关节活动时轻度疼痛。腕关节功能按Krimmer评分[3]:优 22例,良 1例,满意1例,全部病例均未取出螺钉,其中1例大鱼际处皮肤感觉减退。采用DASH调查表作为患者的主观功能评价。
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23个问题,主要了解患者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B部分77个问题,主要调查患者上肢不适症状,每个问题分为5个等级,DASH值为0,表示功能正常,100分表示无功能。本组DASH调查表值平均7.5分。DASH表A部分95%活动基本正常,仅在搬运重物,腕部支撑时轻微活动受限,DASH表B部分,部分患者在负重时有轻微疼痛,其他不适还有静息时疼痛,无力,关节僵硬等。
3、讨论 腕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年轻人居多,按部位分:结节部,腰部,近侧1/3骨折,腰部骨折最常见。按骨折移位分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舟骨骨折的不愈合率高,尤其是腰部骨折及近侧1/3骨折。
舟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使骨折尽早愈合,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早日康复。对于无移位的稳定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远期无明显差异。目前许多医生仍坚持传统的治疗方法[6]。对于移位的稳定的舟骨骨折,采用管形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外固定的时间为12周,甚至更长时间。长时间的外固定使腕关节不能行早期的有效地功能锻练,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使关节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石膏托固定过程中,容易发生松动,稳定性差,造成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如果石膏过紧,会对皮肤造成压迫,发生皮肤坏死。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固定不够坚固,稳定性差,对骨折断不能形成加压,影响骨折端的愈合,会造成骨折的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而且克氏针内固定要辅助石膏托制动,使腕关节不能行早期的有效地功能锻练,从而影响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切口大,切开关节囊,破坏舟骨血运,不利于软组织的修复,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
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的优点:切口小,创伤小,不破坏血供,是一种微创手术。固定牢固坚强,对骨折端形成加压,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可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总之,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疗效确切。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