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的特殊血流动力学损害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65岁以上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
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研究显示,在狭窄程度为60%~99%的人群中,卒中年发病率为3.2%(经5 年以上观察)。在颈动脉狭窄的同侧,每年发生卒中的几率与狭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在狭窄程度为60%~74%的患者中,为3.0%;在狭窄程度为75%~94% 的患者中,上升为3.7%;而狭窄95%~99%的患者中则降为2.9%;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中仅为1.9%。
颈动脉狭窄是否有症状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以高达26%。
体格检查中应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杂音,部分患者颈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可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的体征,偶可发现精神和智力异常。眼底检查可在眼底动脉分叉处见到微栓,多为胆固醇结晶。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或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可有相应体征。可疑患者应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无创安全、简便廉价。
(一)内科治疗。现在认为对于颈动脉狭窄进行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效果并不比外科治疗效果差。
1、抗血小板聚集
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无论手术与否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者都可以作为初始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能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耐受能力等情况酌情选择。
推荐用法用量:阿司匹林75-325mg/天,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缓释剂型拜阿司匹林100 mg/天口服增加患者依从性;氯吡格雷75 mg/天,急诊手术时可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血脂水平,更重要是有能恢复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对无禁忌症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无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亦能获得益处,应常规给予。
常用药物:
阿托法他汀:初始剂量10-20mg/日 剂量范围: 10-80mg/日
辛伐他汀:初始剂量 10-40mg/日 剂量范围:5-80mg/日
普伐他汀:初始剂量 40mg/日 剂量范围:10-80mg/日
3、危险因素的控制
⑴高血压:推荐对伴有血压升高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血压降低10/5 mm Hg即能获得益处。要注意的是,在降压治疗时应注意个体化血压目标值设立:单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30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50mmHg,否则有增加脑缺血风险,应当密切观察有无脑供血不足的现象。
⑵糖尿病: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A1c应<7%。
⑶高脂血症:通过综合防治控制血脂:
①生活方式改变;
②食物构成改变;
③药物治疗。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血脂目标水平是LDL-C <100 mg/dL,对于高危患者应控制LDL-C <70 mg/dL。
⑷戒烟: 立即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
⑸节酒: 降低酒精摄入量,严重颈动脉狭窄者应戒酒。
⑺锻炼: 能正常运动者,每天应该进行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残废者,应进行有指导的恢复训练。
(二)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 CEA)是常用的干预手段。
⑴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包括: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度R70%;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h且颈动脉狭窄度R70%。
相对指征:包括:
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R70%;
②有症状性狭窄度处于50~69%,
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 变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求有症状患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6%,要求无症状患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3%,患者预期寿命>5年。
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的建议是:
(1) 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2)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他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