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简称“髓纤”或“骨纤”,是以骨髓中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沉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肝脾等器官髓外造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范畴,是血液系统少见疾病,可以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互相转化或合并存在。本病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节重点讨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该病发病率约0.2~2/10万人,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略高于女性。起病多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偶然发现脾大而确诊。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脾大压迫引起的各种症状。此外代谢增高可致低热、出汗、心动过速。少数有骨骼疼痛和出血。巨脾、严重贫血和出血为本病晚期表现。
目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中医命名尚未统一。临床表现与中医的“Y瘕”、“积聚”相近,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可参照“Y瘕”、“积聚”、“血瘀”、“虚劳”进行诊治。我们认为其病源于骨髓,以瘀血结聚致骨髓造血失司、腹部Y瘕为特点,故命名为“髓Y”,更能体现本病之本质。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对类似本病的论述颇为丰富,如《诸病源候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留滞不去乃为积聚”;《景岳全书・积聚》:“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活法机要》:“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懦,气血
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概而括之本病多与禀赋不足、外感邪毒、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因素有关。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乏或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致精气亏虚,血行无力,虚久必瘀;起居不慎,外感邪毒,诸脏受邪,留而不去,聚而成形,乃成积证;如情志不遂,思虑过度,气机郁结,加重瘀血阻
滞,使瘀血结于胁下,可见Y瘕痞块;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可见出血症状;血脉瘀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可见身痛、骨痛;郁而化热,熏蒸于内,迫营阴外泄,可见低热、盗汗;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随病情进展可见面色无华、周身乏力、心悸气短等“虚劳”、“血虚”诸症。
【症候学特点】
本病发病大多隐匿,进展缓慢,常于症状出现数月或数年后确诊。疾病初起多见疲乏、体重减轻及肋下痞块压迫引起纳差、脘胀、胁下胀闷等症。病程日久,肾之元阴、元阳受损,肾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腰膝酸软等虚损症状;气虚统血无权,或阴虚生内热、热迫血行,或瘀毒阻络,脉络不通,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可见肌衄、齿衄等各种出血症状。临床可分为气虚血瘀、毒瘀互结、阴亏血瘀、阳虚血瘀等不同证型。气虚血瘀者可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胁下Y块,固定不移,头晕,气短,胁肋胀痛或痞闷不适等;毒瘀互结者可见午后或夜晚发热,面色黧黑,唇甲色暗,胁下痞块,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周身乏力等;阴亏血瘀者可见胁下包块,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腰膝酸软等;阳虚血瘀者可见胁下包块,周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辨证论治】
本病以脏腑虚损为本,毒瘀结聚为标。固本培元、破瘀消Y贯穿于治疗始终。早期瘀阻为甚,正气尚未大衰,可耐攻伐,治以行气活血、消Y祛邪为要,佐以益气扶正。后期以髓不生血、气血亏虚为主,治以固本培元、益肾活血为要,佐以解毒消Y;临证应四诊合参,谨守病机,随证而治之。
1.气虚血瘀证
主症: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胁下Y块,固定不移。
兼症:头晕,气短,胁肋胀痛或痞闷不适,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
舌脉象: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处方:四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陈皮、鸡内金以健胃消食;失眠不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白细胞增高明显者加半枝莲、山慈菇、黄药子、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抗肿瘤。
方药阐述: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气扶正,使气旺而血行;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阴血不伤;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郁金疏肝理气、除痞止痛;鳖甲入阴搜邪消Y;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中成药治疗:
①血府逐瘀片:4~6片/次,日3次,口服;或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日3次,口服。
②瘀滞明显者用大黄蛰虫丸:1丸/次,日3次,口服。
2.毒瘀互结证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面色黧黑,唇甲色暗,胁下痞块。
兼症: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周身乏力。
舌脉象: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脉细涩或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消Y散瘀。
加减:口干口渴者加沙参、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止渴;肌衄、鼻衄者加白茅根、藕节、蒲黄炭以凉血止血;胁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止痛。
方药阐述:方中丹参、当归能攻能补,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补血和血;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知母、黄柏、青蒿、鳖甲滋阴清热;生地黄、山豆根、栀子、丹皮清热凉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防癌抗癌;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消Y散瘀之效。
中成药治疗:
①复方苦参素注射液:10ml,日1次,静脉滴注。
②鳖甲煎丸:3g/次,日2~3次,口服。
3.阴亏血瘀证
主症:胁下包块,潮热盗汗,手足心热。
兼症:周身乏力,口干或口渴思饮,腰膝酸软,小便色黄。
舌脉象:舌边尖红,舌下脉络青紫,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益肾,活血化瘀。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加减:如有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则去桃仁、红花,加蒲黄炭、血余炭、藕节、白茅根;盗汗明显者加浮小麦、麻黄根以滋阴敛汗;胁肋部隐隐作痛者加白芍、当归、元胡养血柔肝,行气止痛。
方药阐述:知母、黄柏、青蒿、地骨皮、龟甲胶滋阴养血、清虚热;熟地黄、枸杞、女贞子、旱莲草滋肾益精、补肾固本;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龙骨、牡蛎可固肾精、散瘀结;桃仁、红花、三七片活血化瘀;使全方补而不滞,合用共奏滋阴益肾、活血化瘀之效。
中成药治疗:
知柏地黄丸:9g/次,日2~3次,口服。
4.阳虚血瘀证
主症:胁下包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周身乏力。
兼症:面色s白或面色晦暗,食欲不振,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脉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有瘀点、瘀斑,苔白滑,脉沉弱。
治则:温阳补肾,活血化瘀。
处方:右归丸加减。
加减:如四肢不温,手足冷甚去熟地黄,加干姜、柴胡、枳壳、白芍以温中散寒,疏利气机;水肿明显者去熟地黄,加猪苓、泽泻、桂枝、车前子以温阳利水;腹痛较甚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甘草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方药阐述: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为补药之长,与人参相配,可增强补气效果;黄芪与当归为伍,组成当归补血汤,有益气生血之效;补骨脂、菟丝子、淡附
片、巴戟天、杜仲、鹿角胶温补肾阳;茯苓、山药健脾胃、益肺肾、补虚羸;熟地黄可大补肾阴,以阴中求阳;砂仁辛温行散,芳香化湿,可解熟地黄之滋腻;丹
中成药治疗:
①金匮肾气丸:1丸/次,日2次,口服。
②参附注射液:40ml~60ml,日1次,静脉滴注。
【并发症】
1.腹水(鼓胀)
6%~8%的晚期患者可以出现腹水。患者病程日久,肝、脾、肾多脏受损。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肝郁而乘脾,土壅则木郁;肝脾久病则伤肾,肾伤则火不生土或水不涵木;气、血、水常相因为病,气滞
则血瘀,血不利而为水,水阻则气滞;反之,气、血、水结于腹中,水湿不化,久则实者愈实;邪气不断耗伤正气,正气日衰,久则虚者愈虚;治疗时应分清主次,
合理选用渗湿利水、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剂辨证施治,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
2.血栓形成
少数患者可并发血栓形成,轻者可无症状,重症可致死亡;阻于上焦可见咳嗽、气急、胸痛,常可危及生命;阻于中下焦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隐血、腹水等症;临床可辨证使用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发热
发热症状多见于本病中、晚期,可由阴虚、血虚、毒瘀等因素引发。阴虚发热者用清骨散加减滋阴清热;血虚发热者予归脾汤加减,养血而除热;瘀毒互结而发热者用血府逐瘀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清热解毒,消Y散瘀;由于受现代医学炎症概念的影响,很多医师在临证时,凡见发热则不分阴阳表里,不论寒热虚实,即投清热解毒之剂,甚至把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与方剂当作西药抗生素使用,如此造成了此法的滥用,轻者使病症迁延难愈,重者损伤脾阳,加重病情。
【证治心悟】
1.固本培元,破瘀消,重视补肾
本病以脏腑虚损为本,毒瘀结聚为标,固本培元、破瘀消Y贯穿于治疗始终。肾主骨生髓而藏精,骨髓的病变和肾密不可分,补肾填精,是固本培元的具体措施。疾病早期,白细胞、血小板可能升高,多以气滞血瘀、毒瘀互结为主,此时患者正气尚未大衰,尚能耐受攻伐,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力度可稍大,佐以补益之品,以求扶正驱邪,攻邪而不伤正;疾病后期,正气渐亏,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此时以虚损为主要特征,治疗当以补肾填精为主,佐以活血散瘀,以求补而不滞,促进气血化生。
2.屡攻屡补,以平为期,莫求速效
胁下Y块为本病的重要体征,提示病程日久,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故攻伐之品经常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古人对攻伐的方法有着精辟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景岳全书・积聚》概括为“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本病治疗过程中把攻补两大治法多相并出现,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治实当顾虚,
补虚勿忘实。气虚血瘀者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毒瘀互结者清热解毒、消Y散瘀;阴虚血瘀者滋阴益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阳虚血瘀者温阳补肾为要,兼以活血化瘀;治疗当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转归及预后】
本病的中位生存期各家报道不一,多数为5年左右。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临床上存活超过10年者并非少见。本病的死因多为感染、出血、血栓形成及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几率大约10%~25%,也有报道真正的转化率约为8%。转化之后均属难治,对各种治疗反应不佳,大多3~6个月内死亡。
疾病后期,因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水液内聚而成为鼓胀;火热灼伤脉络,或气虚不能摄血,血液外溢,而致吐血、便血、衄血诸症;上述情况提示病情严重,均需积极救治。
【饮食调护】
日常调护切勿过度劳累,运动需适可而止;要慎起居,避风寒,防止邪毒感染,加重病情。调畅情志,消除紧张心理,防止加重病情。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避免磕碰。
食疗方:
1.人参炖乌鸡:人参10g,枸杞子30g,乌鸡半只,生姜3片加水适量,文火炖2小时,加盐少许食用。功效:大补元气,适用于虚损明显者。
2.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功效:益气补血,温中祛寒,适合阳虚、血虚者食用。
【临证验案】
案1:患者辛XX,男,55岁,主因发现左上腹包块3个月,胁痛3天于2012年5月11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略有乏力,无发热及出血,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16.8×109/L RBC 2.85×1012/L HGB 86g/L PLT
330×109/L,血涂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腹部彩超提示脾脏下缘位于肋下200px;查髂骨骨髓干抽;胸骨骨髓增生低下,粒系、红系、淋巴细胞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不少,血小板成堆可见;骨髓活检提示骨髓纤维化;肝炎病毒检测、肝肾功能、染色体核型分析、JAK2V617F突变基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未见异常。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给予口服司坦唑醇片2mg/次,日3次;维生素B6片
100mg/次,日3次;益血生胶囊4粒/次,日3次;服药近3个月,病情无明显改善。近3天来出现左上腹疼痛不适,乏力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头晕乏力,左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形寒肢冷,大便稀溏。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色晦暗,无特殊体气闻及,未切及痰核瘰疬,左上腹(约肋下250px)可触及Y块,质中等,有压痛,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8.7×109/L RBC 2.71×1012/L HGB 82g/L PLT 421×109/L。
西医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治 则:温阳补肾,活血化瘀。
处 方:右归丸加减。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5月18日复诊:患者左上腹疼痛症状及便溏、双下肢水肿消失,畏寒肢冷明显减轻,仍有乏力,舌象大致同前,脉搏较前有力。血常规:WBC
16.9×109/L RBC 3.10×1012/L HGB 78g/L PLT
285×109/L。原方去猪苓、泽泻、车前子,加葛根15g、阿胶10g以通利阳气,滋补阴血;服药4周后复查血常规WBC 8.9×109/L RBC
3.30×1012/L HGB 88g/L PLT
256×109/L;病情相对平稳,随证给予参胶生血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仙芪生血颗粒、鳖甲煎丸等药物口服,目前仍治疗观察中。
心得体会:本患者就诊时以左上腹疼痛不适及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脏已达肋下200px,血常规示贫血,推测病情已经隐匿较长时间。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原发
性骨髓纤维化,属于中医“髓Y”范畴。患者胁下疼痛,可触及包块,舌面瘀点,提示有血瘀内阻;患者又有周身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提示脾肾阳虚;所以患者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虚损为本,以血瘀为标,故投以温阳补肾、活血化瘀之右归丸加减;患者水肿较甚,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之象,故加用温阳利水之品以对症治疗,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药证相符,故寒湿乃除,水肿乃消,便溏乃止;随后减去利尿猪苓、泽泻、车前子,加葛根疏利一身之阳气,使气机畅而无滞,协调脏腑功能;加阿胶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润燥,益气养血,阴中求阳;全疗程以固本培元贯穿始终,配合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攻伐之法,
“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案
2:患者,女性,59岁,主因周身乏力5个月,加重伴发热1周于2012年8月3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当时无发热及出血,未引起
重视,未做诊治。近1周来乏力症状加重并伴有发热,最高体温约37.8℃,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3.8×109/L RBC
2.55×1012/L HGB 76g/L PLT
62×109/L,血涂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腹部彩超提示脾脏下缘位于肋下225px;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经人介绍住入我院。入院时症见周身乏力,头晕,午后低热,口干口渴,纳差,寐可,二便调。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色晦暗,无特殊体气闻及,未切及痰核瘰疬,左上腹(约肋下225px)可触及Y块,质中等,有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有瘀斑,苔黄,脉细数。
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3.7×109/L RBC 2.61×1012/L HGB 68g/L
PLT65×109/L。髂骨骨髓干抽;骨髓活检提示骨髓纤维化;肝炎病毒检测、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治 则:清热解毒,消Y散瘀。
7付,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天后低热、头晕、口燥咽干等症消除,但仍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脉转为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血常规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原方去青蒿、生地黄、天花粉、栀子,加党参20g、当归15g、黄芪20g、阿胶10g以益气补血;同时给予香丹注射液4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生脉注射液5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治疗4周后乏力症状明显减轻,血常规:WBC
5.9×109/L RBC 3.22×1012/L HGB 86g/L PLT
102×109/L;患者带药出院,院外随证给予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汤剂口服,目前仍治疗观察中,病情平稳。
心得体会:患者乏力5个月,就诊时脾脏已达肋下225px,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提示病程日久,瘀血内生;瘀血阻遏气机,郁久化热,乃见体温增高;舌质暗、有瘀斑、苔黄、脉弦数均为毒瘀互结之象;经骨髓活检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属于“髓Y”范畴,辨证为毒瘀互结证,投以血府逐瘀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清热解毒,消Y散瘀,药证相符,故热象悉除。考虑患者气血不足,脾胃功能虚弱,药物入胃后运化、输布受限,不能很好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故给予香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入血,直达病所。固本培元、攻补兼施、屡攻屡补、标本同治,疗效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