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抗病毒药有两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这两类药物更具特点,干扰素尤其是长效干扰素的优势在于疗程有限,实现e抗原转换,即大三阳转小三阳,甚至表面抗原清除的机会比较高,因此停药机会大大增加。很多病友了解了干扰素的这一特点后决定接受这种治疗,希望着自己能成为“幸运儿”。
多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以聚乙二醇干扰素为代表的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治疗和疗效取得长足进展,把当初的病毒学应答,提高到HBeAg血清学转换,再到HBsAg消失和血清学转换,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出了名确的目标。
不过,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疗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开始灰心丧气,甚至直接放弃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是一种生物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不同的个体对干扰素的反应不同,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长效干扰素是帮助慢乙肝患者实现大三阳转小三阳的一线治疗方案,是最好的选择。用长效干扰素如果疗效理想当然是众望所归,如果疗效暂时未如人意,应该积极的调整治疗方案,使药物的疗效最大化,争取更好的疗效。
在这种情况下,要做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医生沟通回顾以往的用药情况,看是否存在剂量、用药次数的不足,如果有因为发热等不良反应而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应及时请医生帮助解决;
其次,遵医嘱按时随访,详细记录用药以后的各种应答情况。研究证实,最能预测长效干扰素最终疗效的就是这两个指标,其中表面抗原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可以做定量检测,根据定量检测的结果,医生可以做较为准确的判断。例如,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4周时,如果表面抗原降低至1500
IU/ml以下,患者在48周治疗结束后24周e抗原持久转换率为54%,其他患者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因此,临床专家建议对于长效干扰素治疗24周后不同应答的患者要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应答较好的即表面抗原水平低于1500
IU/ml的,只需要继续治疗至48周,对于其他的患者则要考虑联合核苷(酸)治疗或是做好延长长效干扰素疗程的打算。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或延长治疗都能有效提高长效干扰素的疗效,这要比直接放弃长效干扰素更为合理。
最后,把握好停药点。研究结果发现,长效干扰素停药时的e抗原和表面抗原状况能够预测停药后的疗效是否稳定,有研究提示停药时e抗原已转换且表面抗原低于10IU/ml的患者停药后稳定性非常好。如果在完成常规的干扰素疗程后,疗效与此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考虑延长治疗或是联合或继续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总之,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中在游离病毒的清除、病毒感染肝细胞的清除和肝脏HBV
cccDNA的清除半衰期存在巨大差异;患者的治疗,特别是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已经以是否达到持久免疫控制为判定是否能停药的标准,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免疫控制目标,甚至获得“临床治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患者需要通过延长治疗来实现目标,个体化的治疗可使患者获得免疫控制的机会最大化。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效干扰素的治疗需要技巧,疗效最大化需要良好的治疗策略,遇到问题切莫轻言放弃,与医生充分沟通,审慎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是上策。
本文系余祖江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