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位于上腹部腹膜后,横跨脊柱,位置较深,移动度小,各方向都有其他脏器掩盖,外伤的发生率较低,约占腹部闭合伤的2%~5%,但随着现代交通事故的增多,胰腺损伤也呈上升趋势。胰腺损伤常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临床症状常被掩盖,病情复杂,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同时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致使胰腺损伤死亡率高约12%~20%,若延误治疗可高达60%。因此,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损伤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胰腺外伤的分型Ⅰ型: 小血肿、浅表裂伤,无大胰管损伤; Ⅱ型: 较大血肿、较深裂伤,无大胰管损伤; Ⅲ型: 胰腺远侧断裂伤有大胰管损伤; Ⅳ型: 胰腺近侧断裂伤或累及壶腹部,有大胰管损伤; Ⅴ型: 胰头严重毁损,有大胰管损伤。
胰腺损伤的诊断
胰腺位于腹膜后,解剖部位深而隐蔽,单纯胰腺损伤时少量出血和胰漏仅局限于腹膜后间隙,无明显的腹腔内出血和腹膜刺激征;
若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常被其它脏器的症状和体征所掩盖,导致术前确诊率低,延误治疗。
病史及体症
对胰腺损伤有足够的重视可减少漏诊、延诊。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查体判断受伤部位,对于上腹部撞击伤尤其应该警惕。胰腺损伤临床症状出现迟缓且不具特异性,随着病程的进展,胰酶激活刺激腹膜可使大量的血浆渗入腹腔,致使腹膜刺激征和腹胀进行性加重,同时低血容量等全身反应亦渐进明显。进行性腹胀是胰腺损伤较有意义的症状,应予以足够重视。
血清淀粉酶测定
对上腹部外伤的患者应常规做血清淀粉酶检查,有利于胰腺损伤的初步判断。腹部外伤后若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或在连续反复测定中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可作为胰腺损伤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完全依据淀粉酶增高来诊断胰腺损伤,更不能依据淀粉酶正常来除外胰腺损伤,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若有明显的胰腺损伤的症状体征,又有血清淀粉酶升高,则可确立胰腺损伤的诊断; 若腹部症状不明显,仅有血清淀粉酶升高,则不能肯定胰腺损伤的诊断。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穿刺液淀粉酶检查
单纯性胰腺损伤腹腔穿刺液一般呈粉红色血性液体,并非全血,测定淀粉酶可升高。胰尾轻度损伤时,如近端胰管无阻塞或破裂以及其他部位的轻度挫伤,淀粉酶值可不升高。同时腹腔穿刺液淀粉酶测定易受胰腺周围炎症反应的干扰而影响其结果。因此,动态观察淀粉酶的变化对确诊胰腺损伤更有价值。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并可重复进行,在胰腺损伤中其声像图为胰腺回声不均和胰腺周围积液,但易受胃肠内气体的干扰而影响诊断。近年来由于应用内镜超声,其不受胃肠内气体的干扰,对胰腺损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CT及MRCP检查
CT是显示腹膜后器官最佳的检查方法,是判断胰腺损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性及快速性,显示胰腺实质优于B超,且可用于胰腺损伤后并发症和术后病人的监测。胰腺损伤的CT表现为胰腺实质不均匀或断裂、血肿,腹腔内或腹膜后积液,脾静脉与胰体间有液体分隔,左肾前筋膜增厚,腹膜后血肿等。但CT在判断主胰管损伤方面诊断价值不大,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诊断胰腺损伤方面与CT相同,在检测主胰管损伤方面是一种无创、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的方法。对怀疑有胰腺损伤的病人进行MRCP检查,胰管均能清晰显示,对判定胰管损伤及损伤程度有较大的帮助,还可避免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ERCP检查
ERCP不仅可以用于胰管损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可行急诊ERCP检查。ERCP诊断胰管损伤的准确率和特异性高达100%对胰管部分破裂的病人,还可进行微创的治疗,如胰管内置入支架管等。但由于多数病人入院时病情较重,不允许行ERCP检查及治疗,故目前应用较少。
腹腔镜检查 虽然近年用腹腔镜诊断腹部损伤的报告逐年增多,但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以及患者合并伤的存在,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病情重者一般不予考虑应用
剖腹探查
病史和体检是诊断胰腺损伤的基础,而剖腹探查仍然是诊断胰腺损伤最可靠的方法。对怀疑有胰腺损伤的患者原则上均应行剖腹探查,在探查时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术中应仔细、系统、有序地探查腹腔内脏器,对腹膜后血肿、积气、皂化斑、十二指肠周围胆汁染色应高度怀疑胰腺损伤的可能,需切开胃结肠韧带进入小网膜囊,全面仔细探查整个胰腺,注意胰腺包膜有无裂伤、出血点、血肿。必要时需打开十二指肠侧腹膜,探查胰头。主胰管损伤术前确诊较困难,手术探查时也易漏诊。术中探查主胰管应使胰腺充分游离,从前后两面观察,若见白色液体流出,肯定为主胰管损伤,这种现象越近胰头越明显。对怀疑有主胰管损伤者可行胰管造影或亚甲兰注射法进一步确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