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胆囊切除术,尤其是仅20年来迅速发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但随着随着医疗技术和医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小切口胆囊切开取石术(mini cholecystolithotomy,MC)为代表的各种保胆取石手术逐渐在各级医院得到开展,且有较好的效果,从而对传统胆囊切除术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目前,有关胆囊结石采取“保胆”还是“切胆”的争论非常激烈。在这场争论中,有关“保胆”与否,患者看到的是外科医生的责任感和越来越多的希望。
争论焦点之――结石复发
传统观念认为,胆囊结石的成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及粘蛋白的分泌等;胆囊切开取石后虽然暂时去除了结石,但保留了结石形成的温床――“病理胆囊”。胆囊切开取石后胆囊周围粘连无疑增加了胆囊运动的障碍,影响了胆囊的排空,同时增加了感染因素。因此,切开取石术后胆石复发率很高,致使再手术的社会成本很高。
而“保胆”一方则胆囊结石复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技术手段有限,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是盲人取石。术者不能直视胆囊内部真实情况,难免将结石夹碎,遗漏碎屑,待其慢慢长大,即误认为结石“复发”,实为“术中遗留”和“残留”所致。
然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却克服了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的盲区,避免了胆囊造瘘术中“胆石遗漏”,可以做到术中取净结石,并明确胆囊管通畅良好,真正降低了造瘘术后的“结石复发率”(<10%)。另外,术后如果辅以一段时间的中西结合、消炎利胆以促进炎症消退和胆囊功能恢复,可以进一步降低结石复发的几率。
目前有关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大相径庭,为0.78%~44%。我个人认为,这可能和把握手术适应症、个人体质、结石成因以及术后治疗调理有很大关系。
首先,保胆是一种理念的进步和提高。我认为100年前提出的“温床学说”、“病理胆囊”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胆固醇性结石或者混合型结石,和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机体血脂水平等全身因素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胆囊结石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胆囊并非罪魁祸首,而也是受害者,更不能把病因完全归咎于胆囊本身。
这和泌尿系结石有共同之处。泌尿系结石往往是全身代谢出现紊乱,泌尿系只是代为受累而已,治疗上也是取石、排石为主。那么,为什么胆囊会有另一种命运呢?也许和百余年来外科大夫的理念有极大观念,认为结石是发生病理改变的胆囊生成的、切除胆囊没有什么风险和危害;
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强行灌输给患者“胆囊切除了没有什么,过段时间就适应了”错误信息,导致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胆囊被切除。胆囊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器官,具有很强的消化功能,很多胆囊切除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不同程度下降了,经常出现腹胀、食欲下降及顽固性腹泻等不适。
我认为,可用之胆囊、确认无畸变或恶变之胆囊,如具有收缩功能、证实为良性息肉、胆囊管通畅且胆囊形态正常之胆囊是可保之胆囊。严格把握适应症,改进生活饮食习惯,辅以间断应用利胆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保胆取石术后复发。
争论焦点之二――创伤大小
反对保胆者认为,胆囊切除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表明其利远大于弊,且手术简单而安全,没有必要改变手术方式。尤其是LC的广泛应用,使超过95%的胆囊疾病患者都可以得到微创、安全的治疗。虽然,MC具有切口小、创伤轻、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这与LC的优点一致,但LC在操作和手术时间上更具优越性。
而“保胆”一方则认为“保胆”真正缩小了创伤,简化了手术方式,而且还保留了胆囊的功能,如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功能及胆囊-括约肌反射功能等。
那么,什么是微创呢,怎样的创伤才算是比较小呢?我认为,微创的概念不应以切口的大小为界限,更不应以开腹手术或密闭打孔为唯一准绳区分微创和大创,关键应是对器官功能的损害程度来进行评定。所以,真正的微创概念应是保持最佳的内环境稳定、以最小的器官损伤换来最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关于保胆与切胆对人体的创伤存在着天壤之别,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才是真正的微创。
胆囊是人身体里储存胆汁的场所,就像一个水库,不断地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在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后,胆汁因得不到有效调控而引起的生理紊乱。这时,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在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因此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如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
争论焦点之三――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在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方面,保胆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反对保胆者得观点强调,医疗科技及手术技巧发展到今天,不管是开腹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术后胆囊功能可有胆管扩张部分代偿。
但实际工作中,胆囊切除的手术中出现大出血、胆管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情况的并不少见,而术后并发症更是不胜枚举。胆囊切除术后,胆管虽然代偿性的增宽了,但是能够代偿胆囊的储存、浓缩、应时排出胆汁等功能么?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增宽了的胆管可以造成胆汁排泄动力学紊乱,容易形成涡流、反流,反复刺激胆管壁,形成慢性炎症,从而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病几率。
胆囊切除之并发症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具有储存、浓缩胆汁、收缩功能、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经由毛细胆管,小胆管左右胆管总肝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储存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要比肝胆汁浓缩30倍,留做进食高脂肪餐时,方才排入肠道参与消化。
如果胆囊已经切除,此处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待到赴宴进食膏粱厚味之时,急需大量胆汁帮助消耗,可惜此时体内已无“富余胆汁”相助,身体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之苦了。
2、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液的胃返流,胃液食管的返流:部分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返流,(DuodenogastricRelux,DGR)和胃液返流。其机制: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有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此时返流入胃的机会增多,产生DGR导致了胆汁返流性胃炎或食道炎;食管下端阔约肌张力明显下降。
3、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关于胆囊切除术后促进结肠癌变发生的机理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产生肝盐池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意发生结肠癌变;而另有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术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才是结肠癌变的主要原因。
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以往这一名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象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而只有胆道术后发生的Oddi扩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方能称的上术后综合症。而这一证侯的治疗临床上甚感困难。
5、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在未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多由胆囊排出而来,其形状和性质(胆固醇为主)业和胆囊结石相似,呈石榴样或桑椹状,即称为继发胆总管结石;而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其结石的性质多为胆色素结石,其形状多为铸型,圆柱形,方形,泥沙样和子弹头型,即称为原发胆总管结石。
分析原发结石形成的原因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流体力学”的原理。在胆囊切除后,胆囊对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型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速度变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后者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
所以,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倒是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之虞,却招来“生长胆总管结石”之祸。
6、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胆管损伤。由于胆囊三角胆管和血管等变异情况很多,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肝右动脉、右肝管、胆总管、肝总管、胃肠等损伤极为常见,尤其是胆管损伤。黄晓强院士曾经统计2566例胆总管损伤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
我国每年行胆囊切除者逾百万例,如此算来每年如此算来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是胆道外科的非常疑难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死亡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承恩教授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胆管一旦损伤给病人带来将是灾难性的“终身残疾”。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无需分离胆囊三角,所以不会发生上述各种并发症。
所以,我认为作为外科大夫要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以人为本,更多的为患者着想。对于胆囊脂肪餐试验阴性、胆囊形态基本正常(大小无萎缩、形态无扭曲、胆囊管无狭窄或闭塞)、结石无嵌顿形成Mirizz综合症者,尤其年龄较小者(45岁以下)我提倡保胆取石。但是,胆囊已经没有功能(脂餐实验阳性)、胆囊形态明显异常、不能排除恶变者,胆囊该切还是要切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