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宇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治疗方法
清洁
外用治疗
系统治疗(抗生素 维甲酸 激素)
皮损内注射
物理治疗
外科治疗(挑治、切开等)
4.中医辨证论治对痤疮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学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面疱”。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对痤疮已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 “汗出见湿,乃生痤弗”,“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张介宾注: “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揭示了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 “年少气充,面生疱疮”。认识到发病与年龄有关,乃青春期气盛阳旺使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 “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病因病机可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若湿热久聚则可化毒生瘀,而发本病;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血热, 或嗜食辛辣、 助生内热, 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而发。
中医辨证治疗
肺经蕴热怔:为粉刺刚突起时,红色,有疼痛和瘙痒感,另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粑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脾胃湿热证:痤疮连续间歇性出现,挤压出现黄白色米粒大小脂栓,再挤出现脓液,皮肤出油较多,伴口臭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以清利湿热为主,药方为芩连平胃散,主要为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血瘀痰凝证:痤疮持续时间比较长,质地较硬,持续不消,触之有痛感,或是严重的橘皮脸,女性月经量少、痛经,或出现经期痤疮加重者,舌暗苔薄,脉涩;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方剂是大黄蛰虫散,药物为大黄、蛰虫、水蛭、白花、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5.痤疮的生活指导
起居:尽可能规律
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品
局部清洗:认真洗脸,每次须用香皂或洗面乳,每日洗2-3次
护肤品:水性为主,不应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注意:忌挤压炎性丘疹、结节和囊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