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医,是在读高中时期就树立的理想。现身为医生,即便是临床、科研、教学等各项任务压身,每天忙碌不堪,但我依旧发自内心的热爱我的工作。作为习医已20余年的肿瘤专科医生,见到了太多太多的生离死别,也深知当前医学水平远不能解决所有肿瘤问题。但是,每每遇到治疗效果很好的肿瘤患者,总是能够提醒我临床工作的意义所在。每一位长期生存的肿瘤患者,对我而言都犹如黑暗中指明方向的一盏明灯,又似隧道尽头令人振奋的那一缕阳光;每一次见到我亲自治愈康复的肿瘤患者,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慰藉,也更坚定了我在肿瘤内科领域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陈小兵
在全国人民喜迎马年春节之际,我还有更大的一份喜悦洋溢在心中――我甚至认为这是我2014年开年最大的喜事之一,这种高兴并不是我又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我曾经的一位患者带给我的:一个十年前被其他医院宣判只剩下3个月生命的晚期肿瘤病人,而今健康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那是一个像往常一样忙碌的早上,我带着病区的医生正在查房,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站在走廊边冲我热情的打招呼。我看着眼熟,忙于查房工作没有细想,仅是客气的回应。他略带羞涩的说您先忙,我等您忙完。大概一个多小时查完房以后,看到这小伙子还在等我,定睛一看并带有一些不敢相信的疑惑。经过和他的沟通,他竟然是我十年前的一个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者!
十年前的情景像电影般浮想在了我的眼前。那年,他24岁,婚后刚1年,还没有孩子。入院时他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在别的医院被告知仅有3个月的生命,家人不愿意放弃,四处求医,经朋友介绍几经辗转找到了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的父亲一见到我,“扑通”就给跪下了,哽咽地说“陈医生,我们是经人介绍来找您的,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儿子!”,那时我还是一名住院医师,看到这架势也是吃了一惊。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颅外肿瘤,成年人发病并不多见,其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也可能是一些遗传易感因素所致。看到我有一些犹豫,病人父亲说:“陈医生,我就把孩子的命交给你了,治不好直接拉走,绝不添乱,若治得好,我们一家一辈子奉供您!”我们决定放手一搏,不单单是因为患者家人的这些信任的话语,还有当时我工作不久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关,与我们团队强烈的与癌症抗争的信念有关,更与当年“非典”过后和谐的医患关系密不可分。
经过多方的会诊、讨论和反复查询国内外文献资料,我们为患者制定了规范化大剂量化疗方案,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种方案的化疗药物剂量非常大,要求患者有较好的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幸的是,患者来自农村,家境贫寒,为了救命,父母拾破烂吃剩菜,省吃减用,东挪西借,为他筹钱治病。幸运的是,患者非常乐观坚强,对我们的治疗充满信心;结婚刚一年的妻子对他不弃不离,一直守在床边、为他擦屎刮尿;尤为幸运的是,那时的医患关系非常和谐,患者家属对我们极为信任,我们可以放手一拼。值得兴奋的是,经过几个周期的治疗,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随着肿瘤的消退,肿瘤压迫脊髓和神经所致的截瘫,也逐渐好转!这一情况让我也倍受鼓舞。
而今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家人在郑州打工,不说起,外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曾经患过晚期肿瘤。看到现在精神抖擞站在我面前的曾经的晚期肿瘤患者,我激动得差一点留下热泪!
世界上没有一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康复!但医学本来就是高风险的职业,只有不断的进行冒险和尝试,医学才有可能进步,患者康复的奇迹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如果我们的医疗环境缺少诚信的话,医学不会进步。当病人拿出很大的信任,想获得一个生的机会时,作为医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努力拒绝尝试呢?
10年前我面对的是一个始终躺在床上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今天我看到了一个站着的康复者。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整天面对大量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失去了治愈的可能,残酷的现实有时候令我们这些医者也黯然伤神。看到我兴奋的样子,他自己却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说当时承诺治好了报答我一辈子,结果十年过去了,期间连一口水都没有给我送过。我笑笑说:“你能回来看我,能让我知道你现在健健康康的活着,就是给我最好的报答!”
泰戈尔说:我在心里举起爱之灯,它的光明落在你身上,我却被抛闪在阴影背后。想起为医的初衷,我倍感欣慰和高兴。
本文系陈小兵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