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症、禁忌症见下“摘自卫生部2011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适应症
(1)TACE的主要适应证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包括:
①巨块型肝癌:肿瘤占整个肝脏的比例<70%;
②多发结节型肝癌;
③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肝动脉与门静脉间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
④外科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者;
⑤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或B级,ECOG评分 0-2分;
⑥肝肿瘤破裂出血及肝动脉-门脉静分流造成门静脉高压出血。
(2)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二期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
(3)小肝癌,但不适合或者不愿意进行手术、局部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者;
(4)控制局部疼痛、出血以及栓堵动静脉痿;
(5)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
4.禁忌证。
(1)肝功能严重障碍(Child-Pugh C级);
(2)凝血功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
(3)门静脉主干完全被癌栓栓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
(4)合并活动性感染且不能同时治疗者;
(5)肿瘤远处广泛转移,估计生存期<3个月者;
(6)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7)肿瘤占全肝比例≥70%癌灶;如果肝功能基本正常,可考虑采用少量碘油乳剂分次栓塞;
(8)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减少,白细胞<3.0×109/L(非绝对禁忌,如脾功能亢进者,与化疗性白细胞减少有所不同),血小板<60×109/L。
肝动脉化疗(HAI)和肝动脉栓塞(HA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禁忌证
肝动脉
化疗
n 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
n 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
n 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
n 肝功能严重障碍者
n 大量腹水者
n 全身情况衰竭者
n 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减少者
肝动脉
栓塞
n 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
n 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小于70%
n 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者
n 控制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
n 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n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者
n 肝功能严重障碍,属Child-Pugh C级
n 凝血机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
n 门静脉高压伴逆向血流以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侧支血管形成少者(若肝功基本正常可采用超选择导管技术对肿瘤靶血管进行分次栓塞)
n 感染,如肝脓肿
n 全身已发生广泛转移,估计治疗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n 全身情况衰竭者
n 癌肿占全肝70%或以上者(若肝功能基本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同时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和肝动脉栓塞(TAE)治疗,以提高疗效。TACE作为一线非根治性治疗,国内临床上最常用。TACE治疗HCC主要是基于肝癌和正常肝组织血供的差异,即95%-99%的肝癌血供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组织血供的70%-75%来自门静脉,肝动脉血供仅占20%-25%。TACE能有效阻断肝癌的动脉供血,同时持续释放高浓度的化疗药物打击肿瘤,使其缺血坏死并缩小,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循证医学证据业已表明TACE能有效控制肝癌生长,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使肝癌患者获益,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TACE前应分析造影表现,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及供血动脉后,超选择插管至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分别给予灌注化疗。导管头端应越过胆囊、胃右动脉与胃网膜动脉等血管。化疗药物应适当稀释,缓慢注入靶血管,灌注时间不应<20 min。大多数HCC的95%以上血供来自肝动脉,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肿瘤血管丰富和肿瘤染色浓密。灌注化疗后应进行栓塞。提倡将超液化乙碘油与化疗药物充分混合成乳剂,用微导管超选择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支,经导管将混合物缓慢注入靶血管。栓塞时应尽量避免栓塞剂栓塞正常肝组织或进入非靶器官。在透视监视下依据肿瘤区碘油沉积是否浓密、瘤周是否已出现门静脉小分支影为界限,碘油用量通常为5-20 ml,一般不>30 ml。对于供血动脉明显增粗的肝癌患者,通常主张在碘油乳剂栓塞后加用颗粒性栓塞剂(如明胶海绵或微球)。栓塞时应尽量栓塞肿瘤的所有供养血管,以使肿瘤去血管化。注意勿将肝固有动脉完全闭塞,以利于再次TACE治疗。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态和肿瘤情况(大小、分级、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以及动静脉瘘等)。此外,TACE治疗本身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①由于栓塞不彻底和肿瘤侧支血管建立等原因,TACE常难以使肿瘤达到病理上完全坏死;
②TACE治疗后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和缺氧,残存肿瘤的缺氧诱导因子(HIF)水平升高,从而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表达。这些因素可导致肝内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
栓塞后综合症是TACE治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发热、疼痛的发生原因是肝动脉被栓塞后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而恶心、呕吐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此外,还有穿刺部位出血、白细胞下降、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以及排尿困难等其他常见不良反应。一般来说,介入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会持续5-7天,经对症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可以完全恢复。
随访和治疗间隔。
一般建议第一次肝动脉介入治疗后4-6周时复查CT和/或MRI等;至于后续复查则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间隔1-3个月。介入治疗的频率应依随访结果而定,若介入术后4-6周时,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的瘤灶内的碘油沉积浓密、瘤组织坏死并且无增大和无新病灶,暂时不再做介入治疗。最初2-3次介入治疗间隔可以较短,此后,在肿瘤无进展的情况下应延长治疗间隔,以保证肝功能的恢复。在治疗间隔期,可利用CT和/或M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肝脏肿瘤的存活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如经过数次介入治疗后,肿瘤仍继续进展,应考虑换用或联合其它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局部消融和系统治疗等。
操作程序
穿衣、洗手、消毒
准备两个50ml怀子,准备造影剂或生理盐水
准备一个大弯盘,内置生理盐水,穿刺针、超滑导管、动脉鞘、黑泥鳅、肝管
用生理盐水处理动脉鞘管、带三通猪尾或肝管、超滑导管。
穿刺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两横指,股动脉搏动最强点。
皮下浸润麻醉,切皮,成角(30度左右)向手指下搏动点穿刺(持针最后端),见回血液后在固定针最后端同时向内进外套管,针芯基本相对拔出。
见搏动良好动脉血流后,进导丝(应无阻力),透视下确认导丝位置后(除外打圈和夹层),进动脉鞘。
进造影导管(接三通),位于第12腰椎下缘水平。造影。
进RH管(接三通),进管时注意不要过份破坏RH管的弯曲处。(透视下)一般进管至主动脉弓,向上推压,使管成形,向下轻拖管,RH管左右位,弯处正朝上,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进入腹腔干。通过进退、旋转(左旋并回拉,可配合导丝)等方式,使RH管进入肝总。造影确认。超选可用SP导管。
化疗用5-FU,表阿霉素。化疗药用生理盐水稀释。
顺铂用碘油稀释,在透视下缓慢脉冲式推注,注意防止反流。
术中可给吗啡止痛。术后常规镇痛、止吐、水化、保肝、制酸。
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