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通常是腰3~4、腰4~5、骶l)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硬膜囊及脊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较早出现的典型症状多是腰痛,随后可出现股后侧、大腿外侧、小腿后侧或前外侧、足跟、足底、足背外侧及拇趾等部酸困、疼痛或麻木,严重者可有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困难及下肢肌肉萎缩。疼痛较重时出现跛行,甚至无法行走。而且臀部、N窝或小腿等部位会有明显压痛,仰卧位时下肢伸直抬高,会发现疼痛侧症状明显加重。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易反复发作,在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方面还有一些误区。现就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分析与探讨。
误区之一:腰腿痛不是病。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的经历,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之二:腰腿痛治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因此有人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如果选择方法不当、没有坚持治疗、忽视基础治疗和恰当休息会使疾病反复发作。腰腿痛最好的休息是卧床,坐着看电视、搓麻将会加重腰椎负担。腰腿痛大多为慢性病,治疗见效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不能急功近利,要坚持治疗。
误区之三:诊断上轻视或忽视临床表现,过多依赖CT或MRI。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症”字,直接采用CT或MRI检查,常常是下腰椎做了CT,而遗漏了腰椎结核,腰椎做了MRI,而漏诊了脊椎畸形或小关节病变,或是将腰椎间盘膨出诊为突出。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将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合起来。
误区之四:迷信或夸大某一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类治法。非手术疗法包括牵引、按摩、内外用药、经皮切吸、胶原酶溶解、射频消融等。两类方法都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正确的态度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象学检查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
误区之五:对手术的误解。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其手术适应症非常严格,出现以下情况才考虑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较重或持续加重、伴有骨性椎管狭窄或突出的椎间盘有钙化、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掉入椎管成游离体。多数手术适应症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
误区之六:手术后忽视康复训练。手术可以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但它却不能阻止术后瘢痕的形成及神经根的粘连。因此,为了巩固手术的效果,促进术后早日恢复,必须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式是常用的锻炼方法。总的来说,术后应合理进行腰背肌练习,1~2周必须下地行走,术后一定时间还可参加工作,但应避免弯腰、搬重物。运动应循序渐进,量不宜过大,以不引起腰、腿痛加重为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