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80年代美国学者Stamler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证明: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减少75%。该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为降低高血压发病率面对社区教工开展了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一级预防措施,参照WHO提出的四大健康生活方式,制定了防治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健康教育处方,随工资发放到每人每学期1份;组织高血压不同病情防治的专题讲座;定期更换门诊宣传栏的防治内容;并在治疗过程的随访中落实其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措施。说明一级预防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在治疗过程中标本兼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了药费开支。在高校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社区,用文字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该高校卫生保健工作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使社区医生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特别注重培养其防治高血压的责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技能。二级预防措施是
(1)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人的早期发现。
(2)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病人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高血压社区卫生保健的重要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止对靶器官的损害,对身体健康不同状态的人群都给予健康促进帮助。该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针对危重病人采取会诊和转诊,起到协调作用,确诊伴有高血压危象及并发症的病人及时联络转送上级医院,避免延误治疗;病情稳定后将病人转回社区随访跟踪服务。既实行对病人健康全程负责的双向转诊,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也给社区责任医生提供了学习和提高医疗技术的机会。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和身心健康疗法,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药物治疗原则应为有效、价廉且使用方便。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病人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该社区责任医生不但学习新药知识,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病人所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增加病人作为医疗中心的参与意识和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故遵医嘱服药率在退休人员中达到了9333%。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促使病情康复,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也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关怀社区成员生命历程的全过程,才能使病人高效充分地利用医疗资源,得到及时医治和康复的健康促进干预,提高健康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