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根据巨大左室标准(2),102例为巨大左室瓣膜病,男性58例,女性44例,年龄26―75岁,平均(42.6±9.5)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46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1例。病因为风湿性62例,退行性病变20例,细菌性心内膜炎9例,先天性11例。
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者87例,Ⅳ级者15例,超声心动检查左室舒末径(LVEDD)70―99mm(79±7mm),左室射血分数(EF)0.35―0.55(0.43±0.06),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0.23―0.42(0.32±0.05)。
1.2 :治疗方法
术前应用强心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除口服外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门氡氨酸钾镁、ATP等药物,改善心肌营养及全身状况,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予以纠正。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氧合器为国产膜肺(部分进口膜肺),间断氧合血性停跳液心肌灌注,加用并行及改良超滤。二尖瓣置换均连续缝合,保留后叶或全瓣下结构,主动脉瓣置换多为间断褥式缝合,部分连续缝合,06年后全部间断褥式缝合。
主动脉阻断时间32―168分钟(75.27±8.34分钟),转机时间55―197分钟(103±25分钟)。单纯二尖瓣置换3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5例,Bentall+胸主动脉置换6例,双瓣置换20例,双瓣置换+CABG14例,同时三尖瓣成行26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强心扩血管药物,ICU停留2―7天(3±2天)。术后2周、6月、12月常规复查心功能及心脏彩超。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用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意义。
2、结 果
术后2周及6月心功能改善明显,6月与12月变化不明显,统计数据见下表。
LVEDD(mm) E F F S 心功能分级
术前 79±7 0.43±0.06 0.32±0.05 Ⅲ85.3%,Ⅳ14.7%
术后2周 62±5~0.51±0.03~ 0.38±0.07~ Ⅱ65.2%,Ⅲ34.8%~
术后6月 58± 3~0.58± 0.05~0.43± 0.08~Ⅱ81.6%~Ⅲ8.3%~
术后12月 56±5 0.59±0.07 0.45±0.03 Ⅱ85.5% Ⅲ4.2%~:P0.05下栏与上一栏对应值比较有显著差异。
3、讨 论
近年随着手术技术、体外循环及心机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得到治疗,但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仍明显偏高,有报道术后早期死亡率在6.6%--15.7%(1)(4)。巨大左室所致的心肌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心脏以离心性增大为主,室腔扩大或室壁稍厚,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组织增生。
据Spinale等报道,在亚显微水平虽然心肌细胞体积绝对增大,但收缩蛋白的含量没有相应增加,肌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导致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间质纤维增生影响心肌的顺应性。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与收缩蛋白含量增加有关,大多数扩大的心室及肥大心肌细胞可恢复到正常水平,Roman等报道此过程一般需平均(9±6)月。临床治疗中应注意重视以下方面。
3.1:充分术前准备
巨大左室患者由于长期心功能低下,致全身有效灌注不足。术前应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改善心功能。全身情况差者间断输新鲜全血或白蛋白,以提高胶体压及改善全身营养。频发室性早搏者以药物控制后安排手术。以改善心功能一个级别为满意。
3.2:术中注意要点
(1)充分的心肌保护:巨大左室必须保证术中充分的心肌灌注,若主动脉瓣合并轻度关闭不全,灌注中经冠状静脉窦口观察回流量小,应立即改行主动脉根部切开直接灌注。我们采用氧和血性停搏液间断灌注,效果满意。
(2)提高体外循环的设置条件:常规应用膜肺氧和器,加用平行超滤及改良超滤,显著减少血液破坏,降低术后炎症介质水平,浓缩术终血液,增加术后患者的内环境平稳性。
(3)尽可能保留二尖瓣之瓣下结构:研究报道保留二尖瓣全部或部分瓣下结构,可有效地提高术后心功能、防止术后心室破裂的发生。我们多数保留后叶瓣及瓣下结构,对于瓣叶轻中度粘连融合者,修剪后仍可保留。对于严重关闭不全、瓣环扩大明显者,则保留全瓣下结构。对于双瓣置换者,要注意两瓣的匹配,原则上相差不超过2个型号。
(4)巨大左室的特点之一是术中心脏复跳困难,也是外科医生最棘手的问题,我们遇到最长复苏为55分钟。此时除了血气各项指标正常外,还要注意综合应用药物调整,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心律平等,对室颤不活跃者可用副肾素,增加心肌兴奋性。
4例病人综合处理无效,进行二次阻断升主动脉,灌注温氧合血性停跳液,使心肌停跳,偿还氧债,冲洗心肌内有害代谢产物,10―20分钟后再次开放阻断,2例自动复跳,2例除颤后复跳。二次阻断不失为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术中复苏的有效经验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