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的普遍采用的方法,髓内钉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可降低内固定失败率、降低感染率,减少失血量,允许早期活动,尤其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具有钢板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股骨、胫骨等长管状骨骨折,应用髓内钉固定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与以往的钢板固定相比,其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且各种并发症也大大降低。
但从近年文献报道总的来看,由于种种原因髓内钉治疗后骨不连的发生率为0.5%-3%,且大多数为肥大性骨不连。肥大性骨不连说明骨折端局部有新骨形成,有成骨潜力,骨折区的血液循环良好,造成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内固定不牢靠,骨折端活动度较大,出现剪切应力,新生的修复组织不能对抗剪切应力,发生断裂,不能形成连续性骨痂所致。如果骨折端应力过大或骨折端间隙过宽,很难形成桥式连接。
另外过早的负重功能活动可能导致早期形成的骨痂断裂、被吸收,同时不恰当的功能锻炼,易使骨折端之间产生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切应力。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如主钉选择过细、过短(锁钉离骨折线较近),远端锁钉数量过少(仅1枚)或因置入锁钉困难时放弃锁钉固定,均造成骨折端稳定性不够,也是肥大性骨不连发生的原因。
对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扩髓更换髓内钉重新固定或取出髓内钉改用钢板固定、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固定、改动力化等。同时对骨缺损较多及萎缩性骨不连进行骨移植以促进其愈合。
台湾骨科医生Ueng等发现旋转不稳定是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不愈合的主要原因。首次报道采用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及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非感染性不愈合,其愈合率为100% 。
该技术是在保留原髓内钉的前提下,首先确保轴向稳定性和抗弯曲稳定性,然后附加侧板增强骨折端旋转稳定性,从而为局部纤维软骨钙化、促进骨痂初步连接提供至关重要的力学因素。近年来已有学者相继报道应用该方法均获得100% 的骨愈合率。
附加钢板治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后出现肥大性骨不连,保留原有髓内钉纵向稳定因素,通过附加钢板解决交锁髓内钉对减少骨折端剪切应力方面的不足,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保证骨折端有稳定的骨接触。
为骨不连的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力学稳定性可以使骨折端纤维软骨钙化,然后被新生血管穿透,最终使不连接部位的骨骼桥接和塑型。
对骨不连间隙较大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作为植骨材料自体骨最合适。对骨不连间隙小于5mm,可将入路侧凿除的骨痂修剪后植于周围,既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又避免了供区的损伤及后遗症。
加l块较小的侧方钢板手术时不需剥离太多骨膜,所以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实际上并不大,且不用取出原有髓内钉,未造成内固定物的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手术对邻近关节干扰少、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允许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本治疗方法的主要适应证为下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出现肥大性骨不连,对于萎缩性骨不连及感染性骨不连均不适宜,且要求原内固定并未断裂。
相关文章